时间进入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二月,长安城在初春的寒意中,接连迎来了几位足以影响天下格局的客人。他们并非约好同至,而是如溪流汇入大江,前后相差数日,陆续抵达这座正在焕发新生的帝都。
二月初二:锦帆侠至,殿前惊铃
这一日,未央宫外当值的羽林卫最先听到的,是一阵由远及近、清脆悦耳的铃铛声。只见一位身着华丽锦袍、腰悬数枚精致铜铃的彪形大汉,龙行虎步,领着数十名气息精悍、眼神锐利的健儿,昂首阔步来到宫门前。
刘协在暖阁接见了他。甘宁步入殿内,随即抱拳行礼:“巴郡野人甘宁,率八百愿效死力的江东好儿郎,特来投效陛下!久闻陛下诛董卓、安社稷,宁心向往之!别无所长,唯擅水战,纵横江河十余载,熟知水文,精通舟楫!愿为陛下前驱,为陛下扫荡江河,肃清一切水上之敌!”
刘协看着这位历史上纵横长江、连东吴都要头疼的“锦帆贼”,心中大喜,这正是他未来水师的绝对核心!他笑着抬手:“快快请起!汝之威名,朕亦有耳闻。‘锦帆’所至,江波辟易,真豪杰也!朕欲建一支能驰骋江河、乃至扬威四海的无敌水师,正需汝这等生于水、长于水的豪杰来统领!”
甘宁闻言,更是兴奋,铜铃随着他激动的动作叮当作响:“陛下知我!在巴郡时,便听闻陛下不同于寻常帝王,锐意进取,更重实务!宁与麾下儿郎,早已厌倦了浑浑噩噩的日子,渴盼能归顺朝廷,搏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陛下有雄心经略江河,宁必竭尽所能!不出一年,必为陛下练出一支令行禁止、敢战能战之水师劲旅!”
“好!要的就是兴霸这份豪气与自信!”刘协抚掌赞叹,“朕便任命你为横江校尉,即刻前往徐州广陵郡,那里江河交汇,毗邻大海,正是筹建水师的绝佳之地!所需船只打造、物资钱粮、兵员招募,朕会下旨,暂由徐州糜家全力供给,朕予你专断之权!朕对你只有一个要求,”刘协目光灼灼,语气转为凝重,“不仅要能在内河纵横,更要着眼于未来,给朕练出一支能适应海上风浪,敢于深入大洋的无敌水师!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然其意义,关乎国运,可能明白?”
甘宁听到“专断之权”,又闻陛下志向竟远及深海,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顶门:“陛下如此信重,将如此重任交付甘宁,宁……宁唯有以此身报之!陛下放心,陆上争锋,或不如温侯,然这水上之事,若让陛下失望,无需陛下动手,宁自己跳进长江喂鱼!必为陛下,为这煌煌大汉,练出一支真正的水上虎贲!”
看着甘宁激动领命,铃铛声伴随着他豪迈的步伐远去,刘协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二月初五:琅琊车队,英才荟萃
又过了四日,一支规模不小、护卫森严的车队引起了守城兵士的注意。来自琅琊的诸葛玄,带着他的侄子诸葛亮,以及途中相遇、意气相投而结伴同行的徐庶、太史慈,一同抵达长安。这四人,可谓文武兼备,一时俊杰。
刘协在偏殿接见了这几位未来的栋梁。他首先看向一身朴素劲装,眉宇间犹存侠义之气的徐庶:“元直,朕早已听闻救母奔走的孝义之名,心中甚为感佩。如今令堂已接至长安,朕已命人妥善安置,你可先行探望,以尽人子之孝。”
徐庶闻言,身躯微微一震,眼中流露出感激与激动。他本以为天子日理万机,不会记得此等小事。“陛下……陛下竟将庶之家事挂怀于心,庶……感激涕零!”他声音有些哽咽。
刘协温言道:“孝乃人伦之本,朕岂能忽视?待你安顿好母亲,朕欲派你前往兖州,任关羽将军麾下军师,参赞军机,助其镇守东疆,应对青州、冀州之威胁。关云长义薄云天,勇冠三军,然刚而自矜,需如元直这般兼具侠气与谋略之士从旁辅佐,方能万全。你可能胜任?”
徐庶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激动,他本就好任侠,喜兵法,渴望在沙场上一展抱负,简直是梦寐以求。他当即单膝跪地,抱拳过头,声音斩钉截铁:“陛下信重,知遇之恩,庶虽肝脑涂地,难报万一!庶必竭尽所能,以平生所学,助关将军稳固东线,扫平不臣!若有负陛下所托,庶甘受军法!”
“好!朕期待元直与云长珠联璧合,打造一支无敌雄师!”刘协欣慰点头,随即目光转向一旁英武挺拔、气宇轩昂的太史慈,“子义,朕亦久闻你大名!如今徐州北境,与袁绍势力范围接壤,虽暂时平静,然袁绍野心勃勃,不可不防。朕命你为骑都尉,即刻前往徐州,听候陶谦刺史调遣,协防徐州北境,特别是北海、东莱一线,可能做到?”
太史慈闻言,虎目放光,他性喜征战,抱拳躬身,声如洪钟,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陛下放心!太史慈受此皇恩,必以性命守护徐州北门!但有慈在三尺气在,绝不容袁绍一兵一卒踏入徐州境地!必叫那冀州兵马,知晓我大汉军威!”
最后,刘协的目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与期待,落在了年仅十二岁的诸葛亮身上。虽然年幼,身穿普通的儒生服,却已显露出不凡的沉稳与气度,眉清目秀,眼神清澈而深邃,举止从容不迫:“孔明,一路从琅琊奔波至此,辛苦了。你便在长安安心住下。日后,你便随朕左右,观摩政事,可好?”
诸葛亮虽然年少,却毫无怯场,他上前一步,恭敬地行了一个标准的揖礼,声音清朗如玉,条理清晰:“小子诸葛亮,拜谢陛下天恩。离乱之世,得蒙陛下庇护,与叔父得以安身,亮感激不尽。能随侍陛下左右,聆听教诲,观政学习,实乃亮莫大之荣幸。亮虽年幼学浅,然定当勤勉用功,不负陛下期许。”
看着这位未来的卧龙先生,如今还是个乖巧聪慧、礼仪周全的少年。
二月初八:庞公携侄,凤雏来仪
就在诸葛亮抵达的三天后,一位关键人物也到了。荆州隐士庞德公,带着他的侄子,年仅十四岁的庞统,翩然而至。而庞统则如其历史记载,面容.......呃呃有些朴实。
接见之时:“朕于长安,亦闻荆襄有一神童,今日一见,果然……气度非凡。”
庞统听到天子亲口说出自己的名号,微微一怔,反而目光灼灼地看向刘协,开口问道:“陛下谬赞,小子愧不敢当。然小子尝思,世间有‘名’者众,有‘实’者亦不少。然名实相符者,寥寥无几。不知陛下身为天下之主,如何看待这‘名’与‘实’?又如何确保麾下文武,乃至这朝廷政令,皆能名实相符?”
此言一出,旁边的庞德公微微蹙眉,似觉侄儿过于锐利失礼。然而刘协却不以为忤,反而眼中露出欣赏之色。好个庞士元,果然锋芒毕露,上来就直指核心。
刘协略一思索,正色答道:“士元此问,甚好。名者,如同朕这未央宫殿门之上的金匾,光彩夺目,天下可见,可引四方贤士来投,可安万民之心,此乃‘大义’之所在,不可或缺。实者,如同支撑这偌大宫室的梁柱与地基,深埋于下,默默承载,确保宫室历经风雨而不倾颓。此乃百姓之安,官吏之廉。”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若有名无实,则如以彩纸糊宫室,看似华美,一阵风雨便轰然倒塌,徒留笑柄。若有实无名,则如夜行锦衣,虽有其实,却难显其华,易被尘垢遮掩,难以汇聚天下之力。故朕所求,乃是名实相符!既要有煌煌大汉之天威正名,更要有泽被苍生之仁政实绩。譬如士元你,”刘协目光直视庞统,“虽有‘凤雏’之盛名(庞德公所赐),享誉荆襄,但若无法以真才实学辅佐朕安定天下,拯民于水火,这名号也不过是镜花水月,转眼即成过眼云烟。反之,若你有安邦定国之能,即便无名,朕亦当掘地三尺,将你找出,委以重任!使汝之‘实’,配得上朕所赐之‘名’!”
庞统听完这番深入浅出的论述,他深深一揖,语气诚恳了许多:“陛下之言,真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小子受教了!以往小子确有些恃才傲物,专注于辩名析理,却未深思名实之根本。愿随陛下左右,亲身体验,亲眼见证,陛下如何缔造这名实相符之煌煌盛世!”
刘协见他态度转变,心中大喜,笑道:“好!那从今日起,士元便与孔明一同,为朕之伴读,随侍左右!朕期待你二人他日助朕翱翔九天,清靖寰宇!”
二月十五:子敬入京,献策定基
数日后,风尘仆仆却神态从容的鲁肃抵达长安。他身材魁梧,面容敦厚,举止间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气度。
刘协特在偏殿设茶相待,待鲁肃行礼毕,温言道:“久闻子敬先生高义,今日得见,足慰平生。先生远来辛苦,且先用茶。”
鲁肃忙躬身道:“陛下厚爱,愧不敢当。能得见天颜,已是三生之幸。”
茶过三巡,刘协方徐徐问道:“朕尝闻先生胸有韬略,见识超群。今四海未靖,天下纷扰,敢问先生何以教朕?”
鲁肃放下茶盏,恭谨答道:“陛下垂询,敢不竭诚以对?然草民才疏学浅,所陈或有不当之处,还望陛下恕罪。”
“先生但说无妨。”刘协恳切道,“朕愿闻其详。”
鲁肃沉吟片刻,方缓缓道:“草民愚见,为今之计,当以字为先。稳扎稳打。”
刘协闻言,不禁前倾身躯:“愿闻其详。”
“所谓稳扎稳打,便是循序渐进,不贪速功。”鲁肃从容阐述,“司隶、兖州乃根本之地,当以屯田养民,以水利兴农,此广积粮之本;整饬吏治,加固城防,精练新军,此高筑墙之要。”
鲁肃目光清明,语气坚定:“或东出以定河北,或南下以清江淮。届时大势已定,何愁天下不宁?故臣以为,当务之急在于固本培元。假以时日,天下可定。”
刘协听后,良久方道:“先生之言,令朕茅塞顿开。如此深谋远虑,实乃国之栋梁。”
鲁肃连忙起身,长揖到地:“陛下,草民本江淮布衣,才德浅薄,愿以白衣之身,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刘协离席亲手相扶:“朕以诚心相邀,还望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助朕一臂之力。”
见天子如此恳切,鲁肃这才郑重应道:“陛下既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
而此时的鲁肃虽然对天子的所作所为些许了解,但还是不清楚,如今的天子究竟掌握了多少顶流武将和顶流谋士。
至此,从二月初五到二月十五,短短十日内,未来的水军大将、战略谋主、王佐之才、勇烈之将以及那位“凤雏”,如同星辰般相继汇聚于长安,汇聚于少年天子刘协的身边。
未央宫暖阁内,刘协看着侍立左右的典韦、许褚,以及新加入的、一俊一“拙”却皆非凡品的两个少年伴读——诸葛亮与庞统,心中豪情万丈,充实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