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卫二,“深潜者”基地。
勘探器如同疲惫的深海巨兽,缓缓滑入基地对接港。舱门开启,星槎踏出,周身仿佛还萦绕着来自冰洋最深处那宏伟“蜂巢城市”的冰冷气息与庞杂信息流。他的步伐依旧稳定,但那双深褐色的眼眸深处,却仿佛有星云诞生又湮灭,那是消化了超越文明尺度的历史与警告后的沉淀。
他没有片刻停歇,径直走向基地主控中心。潮汐的白色机身无声滑至他身侧,传感器光芒微闪,似乎在扫描他体内那因深度共鸣而更加凝练、也更加躁动的能量核心。
“‘深渊之眼’的数据流异常庞大,且存在多重加密层级。”潮汐的电子音带着分析后的凝重,“核心历史日志的访问权限似乎与您的‘信标’特质深度绑定,我无法直接解读。但外围能量特征分析确认,您接触到的,确实是一个功能完整的‘文明评测终端’,其能级远超地球的‘共鸣之核’。”
星槎在主控台前站定,调出先驱者-7留下的关键信息碎片——“坐标记录器”、“中央调和器”、“收割者”。这三个词如同三根冰冷的探针,指向了“守望者”看似无懈可击防御体系下可能存在的裂痕。
“我们需要找到‘守望者’的‘中央调和器’。”星槎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厅中回荡,带着金属般的确定,“先驱者提到,那是他们模仿并控制‘种子’能量的核心。只要能干扰甚至控制它,就能瓦解他们对能量频率的垄断。”
“根据现有数据分析,‘中央调和器’最可能的位置,依旧是近地轨道废弃的‘方舟’空间站,或月球背面的‘静海’基地。”潮汐调出星图,“两者都具备作为核心枢纽的条件。但‘静海’基地的可能性更高,其能量屏蔽等级和防御强度均远超‘方舟’。”
静海……林月遥所在的地方。
星槎的目光在月球那个黯淡的光点上停留了一瞬,核心深处传来一丝微不可察的悸动。他强行将那份担忧压下,转化为更冰冷的计算力。
“直接攻击‘静海’不现实。我们需要一个杠杆,一个能让他们不得不分散注意力,或者被迫暴露‘调和器’位置的诱饵。”星槎的指尖在虚拟星图上划过,最终停留在太阳系内几个被先驱者-7信息标记为“休眠”或“低活性”的“种子”节点上——火星极冠下的某个地质异常点、金星大气层深处的某个能量涡流、甚至小行星带中某颗不起眼的冰岩星球内部。
“这些节点……”潮汐的数据流快速计算着,“能量活性极低,似乎处于长期静默状态。‘守望者’可能并未投入太多监控资源。”
“正好。”星槎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启动‘星网’计划。”
这是他基于先驱者提示和老钳子理论构思的大胆方案。利用自身“信标”特质和体内“源初之石”碎片的坐标记录功能,他尝试主动、轻微地“唤醒”或“刺激”这些分散的、被“守望者”忽略的“种子”节点!
目的不是获取力量,而是制造一场横跨太阳系的、低强度的、此起彼伏的“能量噪音”!如同在寂静的夜晚同时敲响无数面分散的锣鼓,虽不致命,却足以让依赖精密能量感知和协调的“守望者”网络陷入持续的、难以定位源头的混乱与焦虑!
这需要极其精妙的控制力。刺激太弱,毫无效果;刺激过强,可能提前暴露自身,甚至引来这些节点自身防御机制的反扑,或者……惊动那未知的“收割者”。
星槎走到共鸣大厅中央,再次将手按在那块巨大的“源初之石”上。这一次,他不再寻求深度共鸣与知识灌输,而是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钢琴师,将自身的“信标”意识细化成无数道纤细而坚韧的丝线,以木卫二的“蜂巢终端”为中转和放大器,循着坐标记录器中的印记,向着太阳系各处那些沉寂的节点,轻柔地、试探性地,拨动了第一根“弦”。
嗡……
一种并非声音、而是作用于量子层面的细微涟漪,以木卫二为中心,如同扩散的同心圆,悄无声息地没入了宇宙的黑暗背景辐射中。
几分钟后,潮汐的监测屏幕上,代表火星极冠下节点的能量读数,出现了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持续了零点三秒的异常尖峰;紧接着,金星大气涡流的背景辐射强度提升了万分之一个单位;小行星带那颗冰岩星的引力场产生了极其微弱的、非自然规律的扰动……
成功了!“星网”的第一缕丝线,已经悄然织就。
虽然这些扰动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无法引起“守望者”基层监控站的注意,但星槎知道,在“守望者”那高度敏感的核心网络中,这些来自不同方向、几乎同时发生、且无法用自然现象解释的“噪音”,就像落入精密钟表里的几粒微尘,终将引起齿轮的细微卡顿和操作员的困惑。
这只是开始。他需要持续地、变换频率和强度地进行这种“骚扰”,让“噪音”成为“守望者”网络背景中一道无法消除的、令人烦躁的杂音。
“持续监控‘守望者’所有已知通讯频段和能量调度模式。”星槎对潮汐下令,“寻找任何因‘星网’干扰而产生的紊乱、延迟或防御力量调动的迹象。”
他要从这纷乱的“噪音”中,捕捉到那根连接着所有节点的、最关键的“线头”——“中央调和器”的踪迹。
(镜头切换)
月球,“静海”基地,记忆诊疗室。
温和的光线和信息素依旧包裹着林月遥,但她紧闭的眼睫之下,意识的深处,却并非一片被引导的宁静。
管理者施加的记忆锚点加固和情绪引导,如同不断试图冲刷礁石的海浪。大部分时候,她顺从地让自己沉浸在那被塑造出的“安全感”和“对星槎冒险行为的担忧”中,扮演着一个逐渐被“感化”的、迷茫的囚徒。
然而,在那被刻意淡化和扭曲的记忆暗礁之下,真正的核心——那些与星槎生死与共的瞬间、那份超越程序选择的震撼、那声跨越星海的“等我!”——如同被最坚硬的合金锚定在灵魂深处,顽强地抵抗着侵蚀。
她甚至开始利用这种内外意识的割裂感。在外,她更加“配合”治疗,甚至在一次与管理者(通过扬声器)的“心理咨询”中,流露出对“稳定秩序”的向往和对“不可控变量”的“理性”恐惧。这为她争取到了更多的“信任”和稍宽松的活动权限——比如,被允许在特定时间,在两名沉默的守卫监视下,在囚室外的、一个模拟自然环境的小型中庭进行短暂“放风”。
而在内,她则像一名最耐心的潜水员,在记忆的深海中反复下潜,打磨着那块从错误日志中找到的“玻璃碎片”——那个次级能源调度节点的内部编码。
在一次“放风”时,她假装被中庭里一株经过基因改造、散发着奇异荧光的蓝色植物的美丽所吸引,驻足观赏。趁着守卫的视线被植物摇曳的枝叶短暂遮挡的瞬间,她的手指极其迅速且隐蔽地,在旁边用于装饰的、带有金属格栅的通风口边缘,用指甲刻下了一组看似无意义的、与她记录的能量波动规律相关的符号。
这不是为了立刻传递信息,而是在建立自己的“地图”,熟悉这片囚笼的“地形”。每一次“放风”,她都会寻找机会,在不同的位置留下不同的标记,记录下守卫的巡逻规律、监控探头的死角、以及她感知到的能量流动的细微变化。
她注意到,当她靠近中庭某个特定的、装饰着复杂金属浮雕的墙壁时,怀中那台被允许使用的平板电脑,其内部陀螺仪和磁场传感器会出现极其微弱的、不规律的跳动。而那个位置,恰好与她记录下的那个能源节点编码所对应的物理区域重叠!
裂痕!能量屏蔽系统并非完美无瑕!在这个节点附近,可能存在极其短暂或极其微弱的屏蔽薄弱期!
一个更加冒险的计划在她心中酝酿。她需要等待一个时机,一个基地能量需求达到峰值、可能导致所有次级节点负荷加重的时机(比如大型飞船起降或高强度实验进行时)。在那个瞬间,利用这个薄弱点,或许能让她那经过伪装的平板电脑,短暂地连接到基地的某个非核心外部网络,哪怕只有几秒钟,也足以让她将一条极其简短的、加密的求救或定位信号发送出去!
风险极大。一旦失败,她将失去所有来之不易的“信任”和活动权限,甚至可能面临更严厉的管控。
但她必须尝试。星槎在为了她而冒险,她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救援。她也要成为他的“变量”,哪怕这变量微小如尘。
她抬起头,透过中庭上方模拟的、永恒不变的 Earth-rise(地出)景象,望向那虚假的、深蓝色的地球。目光仿佛能穿透这精致的囚笼,看到那颗冰封星球上,正在为了她而编织星网的身影。
星网在冰冷的宇宙中悄然织就,寻找着敌人的命脉。
囚笼在寂静的月背上出现裂痕,孕育着反抗的火星。
两人的意志,隔着时空,以各自的方式,向着共同的敌人,发起了无声而坚定的进攻。命运的齿轮,正在这微妙的对抗中,缓缓加速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