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卫二,“深潜者”基地。
“源初之石”。
当那个被称为“潮汐”的、形似深海鱼的基地主控AI,用混合着水流与电子音的声音念出这个词时,星槎握着那块暗灰色石头的手指,几不可察地收紧了一瞬。冰冷的触感仿佛直接连通着他意识深处那与“共鸣之核”的微弱联系,在此刻,在这片厚厚冰层下的幽暗海洋中,这联系似乎变得更加清晰,如同深海中被某种无形力量拨动的琴弦,发出只有他能感知的震颤。
他没有立刻追问,只是沉默地跟在“潮汐”那流畅滑行的白色机身之后,行走在基地透明材质的通道中。通道外,是永恒黑暗的冰下海洋,只有基地自身散发的柔和光芒和那些游弋的、散发着生物荧光的奇异生物,勾勒出这片液态深渊的轮廓。巨大的压力仿佛透过透明的墙壁,无声地挤压着人的神经。
这里的感觉与零号枢纽截然不同。零号枢纽是冰冷的、纯粹的科技造物,而“深潜者”基地,则更像是一个与外星生态环境共生的、活着的器官。空气中那股腥甜的气味更加浓郁,隐约还能听到某种低频的、仿佛来自海洋深处的、规律性的脉动声。
“潮汐”将他引领至基地中心的一个圆形大厅。大厅中央,并非控制台,而是一个巨大的、如同水族箱般的透明柱状容器,里面充满了与外部海洋连通的、微微泛着磷光的海水。容器中央,悬浮着一块体积更大、形状也更规整的、与星槎手中那块材质相似的暗灰色“石头”,它表面流淌着更加明亮、更加复杂的幽蓝色纹路,仿佛一颗在深海中有力搏动的心脏。
“这就是‘源初之石’……的碎片之一,或者说,是‘源初造物’播撒在此地的……‘监测节点’。”潮汐的传感器聚焦在那块悬浮的巨石上,声音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意味,“老钳子博士认为,木卫二的海洋,乃至其内部可能存在的热液喷口生态系统,本身就是‘播种者’进行的另一场……规模更加宏大、时间尺度以亿年计的‘文明实验场’。”
星槎走近那透明的容器,能清晰地感觉到手中碎石与容器内巨石之间强烈的共鸣。他甚至不需要主动引导,就能“听”到那巨石散发出的、比第七区“共鸣之核”更加古老、更加深沉、也更偏向于“生命”与“环境”层面的信息流。那并非冰冷的科技法则,而是关于生命起源、进化压力、环境适应性的庞大数据库和……某种难以言喻的“观察意志”。
“老钳子博士留下的‘最后礼物’是什么?”星槎收回目光,看向潮汐。
潮汐的机身转向大厅一侧的墙壁,那里滑开一个暗格,露出一个结构极其精密的接口平台,平台的形状,正好与星槎手中的碎石完全契合。
“将‘钥匙’归位,‘信标’先生。”潮汐的声音带着期待,“博士留下的,并非实物,而是一段……基于他对‘源初之石’数十年研究,并结合‘噪音’理论,专门为你这样的‘信标’准备的……‘共鸣增幅与引导协议’。”
星槎没有任何犹豫,走上前,将手中的暗灰色碎石,轻轻放入那个接口平台。
咔嚓。
一声轻响,严丝合缝。
瞬间!
整个大厅的光芒暗了下去,只有中央容器内的巨石和星槎脚下的平台爆发出耀眼的幽蓝色光辉!一股远比在零号枢纽时更加磅礴、更加精纯,同时也更加“温和”的能量,如同温暖的洋流,通过平台涌入星槎体内!这能量并非强行灌输,而是如同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着他去理解、去协调自身那复杂的意识结构与被烙印的“信标”特质!
老钳子的“协议”开始运行!它不像程序,更像是一首精心谱写的交响乐总谱,而星槎的意识,就是演奏它的乐团!
他感觉到,晨翼碎片带来的情感深度,不再是与逻辑冲突的“噪音”,而是变成了理解生命复杂性的独特频率;老钳子的技术理性,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解析能量流动规律的精准乐器;而他自身那不屈的意志,则成为了统御这一切、决定演奏方向的指挥家!
他对“信标”能力的掌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他不再仅仅是“倾听”或“干扰”,而是开始真正地“理解”那来自地外造物的规则低语,并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去“翻译”、去“转译”!
他甚至能模糊地感知到,通过这块木卫二的“监测节点”,那遥远“共鸣之核”的状态——它依旧在第七区的废墟深处沉眠\/重组,但其内部似乎因为他的“烙印”而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就像投入死水的一颗石子,涟漪正在缓慢扩散。
同时,潮汐也将基地数据库中对“守护者”能量频率的最新分析(基于老钳子后期研究和基地自身对太阳系内能量信号的监控)全部向他开放。星槎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结合自身刚刚提升的“信标”感知,他开始在脑海中构建更加复杂、更具针对性的对抗模型。
时间在深度沉浸中飞逝。星槎仿佛与这座深海基地融为了一体,每一次呼吸都与海洋的脉动同步,每一次思考都与“源初之石”的韵律共鸣。
(镜头切换)
月球背面,“静海”基地,囚笼。
林月遥坐在那间“舒适”囚室的人造窗前,窗外是模拟的、永恒静止的地球升起景象,蓝白相间的星球美丽得如同虚假的壁纸。她已经在这里待了不知道多久,时间感在绝对的控制下变得模糊。
管理者没有再出现,只有定时送来的、无可挑剔的营养餐和偶尔通过隐藏扬声器传来的、关于星槎可能正在进行的“危险行为”的“善意”提醒,在不断侵蚀着她的意志。
但她没有放弃。她的目光,大部分时间都落在那个小小的生态缸上。缸里的几条鱼依旧悠闲地游动着,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它们无关。
然而,林月遥注意到了一个极其细微的、不寻常的现象。每当基地内部似乎有某种大型设备启动或能量传输达到峰值时(她能通过脚下地板极其轻微的震动和空气中臭氧含量的微弱变化来判断),那几条鱼游动的轨迹会出现一瞬间的、几乎无法察觉的紊乱,仿佛受到了某种干扰。
起初她以为是错觉。但经过多次仔细观察和对比,她确认了这一点。
是能量波动!基地的防御系统或者大型设备运行产生的能量场,会对这些敏感的生物造成细微影响!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心中逐渐成型。她无法直接对抗“守护者”,但她或许可以……利用这个发现。
她开始更加专注地观察生态缸,记录下每次鱼儿出现异常反应时,她所能感知到的基地状态(震动类型、空气变化、甚至远处传来的特定频率的嗡鸣)。她利用送餐的金属托盘边缘,在房间柔软的墙壁上,用指甲刻下极其隐蔽的、只有她自己能看懂的记号,试图找出能量波动的规律和薄弱点。
同时,她也在积极“配合”管理者的心理攻势。当管理者再次通过扬声器“关切”地询问她是否想通时,她表现出了一丝恰到好处的动摇和疲惫。
“我……我很担心他……”她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声音带着哽咽,“我不想他出事……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她刻意流露出这种软弱和迷茫,是为了降低对方的戒心,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和可能的活动空间。她甚至“无意中”提起,希望能有一些书籍或者不那么刺激的娱乐来打发时间,缓解焦虑。
她的表演似乎起了作用。几天后,一台小巧的、只能访问基地内部局域网、内容经过严格筛选的平板电脑被送了进来。
这正在林月遥的预料之中。她如获至宝般地接过平板,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样子。她知道,即使是再严密的内部网络,只要存在,就可能存在信息流动,就可能找到漏洞。
她开始废寝忘食地“阅读”那些被允许观看的资料——大多是些关于宇宙的科普、人类历史的“正统”记述、以及一些宣扬秩序与可控进化重要性的文章。她看得很“认真”,时不时还会提出一些“天真”的问题通过平板预设的反馈系统发送出去,扮演着一个逐渐被“感化”的迷途者。
但暗地里,她的手指在触摸屏上以特定的节奏和力度滑动,尝试触发某些隐藏的命令或者寻找系统界面的边缘。她利用平板自带的、功能极其有限的笔记软件,记录下她对能量波动的观察数据,并尝试用不同的编码方式隐藏这些信息。
她就像一只被困在精密玻璃箱中的蜘蛛,极其耐心地、一丝丝地,编织着那张可能帮助她触碰箱壁的、无形的网。
一天,当她再次感知到一次强烈的能量波动(似乎是某种大型飞船起降),并同步记录下生态缸鱼儿最明显的一次集体转向时,她无意中在平板某个角落发现了一个一闪而过的、未被完全屏蔽的错误日志片段,里面包含了一个重复出现的、代表某个次级能源调度节点的内部编码!
她的心脏猛地一跳!
找到了!一个可能的、能量系统的薄弱点!或许不是用来攻击的,但如果能干扰它,哪怕只是造成一瞬间的紊乱,也可能为她创造机会!
她不动声色地记下了那个编码,如同藏起一枚最锋利的玻璃碎片。
希望,如同冰洋深处那些发光的微生物,在绝对的黑暗中,顽强地闪烁着微光。
星槎在木卫二的深海基地中,如海绵般汲取着力量与知识,与地外科技的“监测节点”深度共鸣,逐渐掌握着“信标”的真正潜力。
林月遥在月背的寂静囚笼里,用智慧和坚韧与无形的敌人周旋,于细微处寻找着挣脱束缚的可能。
两人相隔亿万公里,却仿佛能感受到彼此的心跳。一个在提升力量,一个在积蓄时机。他们都知道,最终的重逢与决战,需要力量,也需要智慧,更需要那在绝境中也永不熄灭的、名为“希望”的火焰。
冰洋的低语与囚笼的微光,都在为那一刻,积蓄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