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四年的春风,尚带着几分料峭寒意,却已吹不散汴京城上空弥漫的、日益浓烈的科举气息。贡院附近的街巷,早已被各地赶来的举子与贩卖各类考具、书籍的商贩挤得水泄不通。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压力,笼罩在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士子头上。
在这片喧嚣与紧张之中,盛府林栖阁内,却进行着一种异常沉静而缜密的准备。
墨兰(青荷)深知,春闱不仅是学识的较量,更是体力、心力乃至运气的终极考验。那连续三日两夜、锁院不离场的“锁院试”,对任何人的身心都是巨大的煎熬。兄长远在嵩阳书院,虽有书院统一指导,但她这个做妹妹的,必要将这份支持做到极致,滴水不漏。
她早早便开始研读朝廷颁布的《贡举式》,将那繁琐到极致的考具规定烂熟于心。同时,凭借青莲本源带来的超越常人的感知与对兄长生活习惯的深切了解,她开始亲手为长枫准备那份独一无二的“考篮”。
首先,是那必须“薄、空、透”的官方标配。
她选了一个最上乘的“南式玲珑格眼”竹编考篮,篾条细密均匀,孔隙清晰,真正做到“底面如一,一眼望穿”。篮中物件,一一严格按照规制准备:
· 笔墨纸砚: 挑选的是最符合“空心笔管”要求的湖笔,墨锭是精心切割好的、分量恰好够用的上等松烟墨,砚台是特意寻来的、厚度绝不超过二指的端石小砚。官方会发放草卷与正卷,但她还是备了一叠加盖了官印的空白竹纸,以备不时之需。
· 日用与照明: 一个素白瓷的小水注,一个黄铜打造、柱体空心通底的简易蜡台,并数支质地均匀、耐燃的牛油烛。一小包精心挑选的、长短绝不超过二寸的银骨炭,用于夜间那片刻的取暖与热水。
· 盛具与食物: 所有糕饼饽饽,皆由她盯着厨房,预先切成薄片;耐存放的苹果也一一剖开检查。每一件物品,都确保在搜检时能一目了然,绝无夹带嫌疑。
然而,墨兰的准备,远不止于满足官方的条条框框。
她知道,那三日两夜的寒夜,号舍阴冷,仅靠一条薄毡和单衣难以抵御。她悄悄准备了一条轻软却极其保暖的皮毛一体小褥子。这物事看似有些逾越,但因其柔软,卷起后与毡片无异,且并非明文禁止之物,只要搜检时态度坦然,多半能带入。这是她对兄长身体的深切关怀,赌的是搜检官的人情与疏忽。
食物更是重中之重。
她将干粮分成了三类:
1. 精致先食: 入口即化、补充体力极快的芝麻核桃膏、人参蜜片等,用干净油纸包好,放在最上层,供兄长在考试最初、精力最充沛时快速补充能量。
2. 耐久饱腹: 一大包特意烘得极其干燥、能存放多日而不坏的肉脯、压缩饽饽、炒米,这是三日的主要食粮。
3. 调味佐餐: 一小罐用梅子、蜂蜜和盐调制的酱料,可以用来蘸食干粮,改善口味,激发食欲。
最后,是她最为精心准备的各种药膏丸散。
她将一些常见药材,用青莲本源空间中的灵泉水或气息小心浸润过,使其药效温和却显着,又不至于引人怀疑:
· 提神醒脑膏: 以薄荷、冰片为主,涂抹于太阳穴,可驱赶困倦,保持头脑清明。
· 安神定惊丸: 若因环境陌生或压力过大难以入眠,含服一粒,可助宁心安神。
· 缓解腹痛散: 应对可能因紧张或饮食不当引发的肠胃不适。
· 金疮药膏: 虽是科举,但磕碰难免,有备无患。
· 驱寒药茶包: 几包混合了生姜、紫苏等物的药茶,可用小炭炉煮水饮用,驱散号舍寒气。
所有这些超出常规的“私货”,她都巧妙地安置在考篮的缝隙或卷在皮毛褥子里,不显山不露水。
准备停当后,墨兰亲自检视了无数遍,确认万无一失,才将这承载着她无数心血与期盼的考篮,连同那床温暖的皮毛褥子,以及一封写满鼓励与最后注意事项的家书,一并交给了盛纮派往嵩阳书院送行的可靠仆人。
信中,她细细嘱咐了每样物品的用法,尤其强调了那褥子和药膏的妙用,最后写道:“……兄长勿虑外界纷扰,勿惧考场森严。妹妹已尽我所能,为兄备好万全之‘甲胄’。兄只需心无旁骛,以笔为剑,披荆斩棘。妹妹在汴京,备下庆功宴,静候兄长佳音。”
当盛长枫在嵩阳书院收到这个沉甸甸的、充满了妹妹无尽关怀与智慧的考篮时,饶是他心性已磨练得沉稳,也不禁眼眶微热。他抚摸着那柔软的皮毛褥子,看着那些精心准备的食物和药膏,仿佛看到了妹妹在灯下为他细细筹划的身影。
韩络恰好路过,见到此景,不由得赞道:“盛兄,令妹真是心细如发,考虑周详。有此贤妹,实乃兄台之福。”
长枫珍重地将东西收好,抬头望向汴京的方向,目光坚定而温暖,对韩络,也仿佛是对自己言说:“是啊,有此贤妹,我盛长枫,岂敢不奋力一搏,金榜题名!”
春闱的钟声即将敲响,贡院的龙门已然洞开。盛长枫背负着家族的期望,更承载着妹妹那份沉甸甸的、无微不至的支持,踏上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战场。而墨兰,则在汴京的盛府之中,如同最耐心的守望者,等待着那决定命运的消息,自贡院深处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