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学究的私塾如期开讲。老先生学问渊博,讲解经义深入浅出,要求也极为严格。盛家子女,连同几位受邀附学的别家子弟,皆屏息凝神,不敢懈怠。
墨兰(青荷)端坐其中,听得格外认真。她记忆力本就不错,加之青莲本源持续优化着她的头脑,使其思维更为清晰敏捷,虽起步或许不如长柏等人扎实,但理解与领悟速度却丝毫不慢。她并不急于表现,多数时候只是安静听讲,偶尔在先生提问时,才谨慎地给出自己的见解,言之有物,却从不喧宾夺主。
她细心观察,发现庄学究虽治学严谨,生活上却有一雅好——颇重口腹之欲,尤其喜爱精巧别致的点心小食。府中为先生准备的茶点虽也精致,却多是寻常花样。
墨兰(青荷)心中微动。她想起前世零星的记忆里,似乎有一些不同于此世的点心制法,简单却新奇。她并未贸然行动,只是偶尔在与丫鬟闲聊时,“无意”提起曾在某本杂书上看到某种点心做法,似乎风味独特。周雪娘是个人精,听得此言,又见四姑娘近日在学塾表现颇得先生留意,便悄悄记下,试着让林栖阁的小厨房做了几次。
一次下学后,墨兰(青荷)并未立刻离开,而是带着一个精巧的双层食盒,恭敬地呈给庄学究。
“先生授课辛苦,学生偶得家中厨娘试做的新样点心,味道尚可,特请先生品鉴,聊解疲乏。”她语气谦逊,姿态从容。
庄学究本欲推辞,但见食盒开启,内里点心造型别致,色泽诱人,香气隐隐,与他平日所食颇为不同,不由生出几分好奇。尝过一块,只觉口感细腻,甜而不腻,确实别有一番风味。他抬眼看了看面前沉静娴雅的少女,微微颔首:“有心了。”
自此,墨兰(青荷)便时常以请教功课为名,在下学后稍留片刻,有时会带上一些不显眼却用心准备的小食。她请教的问题往往切中要害,显是认真思考过的,庄学究解答起来也颇为尽心。一来二去,这一老一少之间,除了师生之谊,更多了几分基于“美食”与学问的默契交道。
庄学究开始欣赏这个沉静又不失灵慧的女学生,偶尔见她于某些经义上有独到理解,或因基础稍弱而进度略慢时,便会特意多讲解几句,近乎于“开小灶”。墨兰(青荷)自是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
她并未将这些独到的理解与额外的教导藏私。每日学罢归来,她都会先去长枫处坐坐。
“三哥哥,今日庄学究讲解《孟子》‘浩然之气’一章,我有些地方听得不甚明白,我们一起参详参详可好?”她总是以请教或讨论的口吻,将庄学究单独提点她的精要之处,以及自己消化理解后的心得,不着痕迹地传递给长枫。
长枫起初还有些不耐,但听着妹妹条理清晰、往往能直指核心的分析,渐渐也收了散漫的心思。他发现,经由墨兰转述和提炼后的学问,似乎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兄妹二人时常在灯下对坐,探讨文章,墨兰(青荷)凭借更优的思维能力和从庄学究处得来的“真传”,总能给长枫不少启发。长枫的学业,竟在这般潜移默化中,有了肉眼可见的进益,连盛纮抽查功课时,都难得地露出了几分满意之色。
回到林栖阁,墨兰(青荷)也并未停歇。她常从周雪娘手中接过咿呀学语的幼弟长榆,抱在怀中轻轻摇晃。
“长榆,来,阿姐教你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她不会强迫幼弟理解,只是用轻柔平稳的声调,将自己当日所学的诗词文章,或是些浅显的启蒙歌谣,一遍遍念给他听。那温和的声音,伴随着墨兰身上那股由青莲本源带来的宁和气息,仿佛具有安抚人心的力量。小长榆在她怀中往往格外安静,乌溜溜的眼睛望着阿姐,偶尔发出几个模糊的音节,像是在回应。
林噙霜看着女儿这般懂事,不仅自己学业精进,还能带动兄长,照料幼弟,心中又是欣慰,又是骄傲,只觉得此生有女如此,夫复何求。
墨兰(青荷)便在这般日复一日的“学习—转化—传授”中,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枢纽,将来自庄学究的学识养分,汲取、消化,再输送给需要它的兄长与幼弟。她自身的能力在这过程中得到锤炼,青莲本源的优化效果也在这高强度的脑力活动中愈发显现。她如同一株悄然生长的青莲,根系深植,枝叶舒展,默默积蓄着力量,等待着属于自己的绽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