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清晨,天空澄澈如洗,一场夜雨涤荡了连日来的尘埃,空气清新沁人。乔琳醒得比平日更早一些,却没有丝毫紧张。她按部就班地完成晨练,青木养身功的动作比往常更添了几分行云流水的圆融之意,体内的青莲本源随之流转,温润平和,将她的身心状态调整至一种巅峰的沉稳与清明。
她换上了一套合身的深色西装套裙,款式简洁利落,衬得她身形挺拔,气质干练。长发在脑后挽成一个一丝不苟的低髻,露出光洁的额头和清晰冷静的眉眼。没有过多的修饰,唯有眼神中那份历经沉淀的自信与坚定,足以震慑人心。
周正准时出现在公寓楼下,他今日也穿着正式的衬衫与西裤,看到乔琳时,目光中掠过一丝毫不掩饰的欣赏与骄傲。
“准备好了?”他问,声音平稳。
“好了。”乔琳点头,语气同样平静。
两人一同走向答辩所在的会议室。路上,周正没有说任何鼓励或安慰的话,只是安静地走在她身侧,如同过去无数个平凡的日子。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支持。
答辩会议室里,坐着数位校内外的评审专家,包括陈景明教授和几位学界内德高望重的学者。气氛庄重而严肃。
乔琳站在演示屏前,深吸一口气。当她开口陈述时,所有的杂念都已摒除,只剩下对自身研究成果的绝对专注与信念。她的声音清晰稳定,逻辑层层递进,图表数据信手拈来,对于评审专家们或犀利或深入的提问,她应对从容,引经据典,阐释清晰,偶尔还能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展现出令人惊艳的思维发散与洞察力。
在她流畅阐述和机智应对时,体内的青莲本源仿佛与她的精神高度协同,维持着她大脑的高速运转与极致的冷静,让她能在高压下,依旧精准地调动脑海中的每一个知识模块,展现出最完美的学术素养。
陈景明教授坐在台下,看着自己这位得意门生,脸上是难以抑制的欣慰与自豪。他知道,乔琳今日的表现,远超预期。
当最后一位评审专家放下提问的话筒,主持人宣布答辩委员会闭门评议时,乔琳才稍稍放松了一直紧绷的神经。她走到休息室,周正递给她一瓶拧开的矿泉水。
“很精彩。”他言简意赅地评价。
乔琳接过水,喝了一口,冰凉的水液滑过喉咙,缓解了长时间说话带来的干渴。她没有说话,只是微微颔首。
等待的时间并不漫长。当会议室的门再次打开,陈景明教授率先走出,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笑容,朝乔琳点了点头。
随后,答辩委员会主席正式宣布:“经过评议,委员会一致通过乔琳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其理学博士学位。”
掌声在会议室里响起。乔琳站在原地,心中一块巨石轰然落地,随之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混杂着巨大成就感与淡淡惘然的复杂情绪。多年的寒窗苦读,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最高的认可。
她微微躬身,向各位评审老师致谢。抬起头时,目光与人群外围的周正相遇。他站在那里,没有随众人鼓掌,只是静静地看着她,眼神深邃,里面盛满了与她同频的喜悦与一种“果然如此”的了然。
答辩顺利结束,后续的流程按部就班。办理毕业手续,提交最终版的论文,参加毕业典礼……一切都进行得快速而有序。
在毕业典礼上,乔琳穿着博士学位服,站在台上,从校长手中接过那本沉甸甸的学位证书。台下,周正和他的家人坐在一起,周奶奶甚至悄悄抹了抹眼角。她的母亲王亚珍也来了,坐在稍远一些的位置,神情复杂,有骄傲,也有疏离。乔琳远远地看了一眼,心中已无波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她已彻底走出了那个家的阴影,开创了自己的天地。
典礼结束后,周家人围上来向她道贺,周奶奶拉着她的手,絮絮叨叨地说着晚上要在家好好庆祝。乔琳微笑着应着,目光却不自觉地寻找着周正。
他穿过人群,走到她身边,很自然地接过她手中沉重的学位证书和那束家人送的鲜花。
“恭喜,乔博士。”他看着她,声音低沉而清晰。
“谢谢。”乔琳迎上他的目光,三年来的点点滴滴在心间流淌而过。从最初的同行者,到如今的未婚夫妻,他们见证了彼此最重要的成长。
“接下来,”周正看着她,眼神温和而专注,“有什么打算?”
是选择海外顶尖机构的博士后offer,还是接受国内某重要研究所的邀请?学术的道路在她面前,展开了多条充满诱惑与挑战的岔路。
乔琳望向礼堂窗外广阔的蓝天,眼神清明而坚定。体内的青莲本源,在她做出人生重要抉择的时刻,给予她的不是答案,而是一种源于生命本源的、无比的沉静与力量,让她能清晰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先休息两天,”她转回头,对周正,也对自己说,“然后,我们谈谈。”
新的征程,已然在脚下展开。无论是学术的追求,还是生活的构建,她都已准备好,以更成熟的姿态,更坚定的步伐,去迎接,去创造。玉阶未止,只是风景愈阔。而她,身边已有良人相伴,内心更有源头活水,涓涓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