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图书馆,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旧书纸张特有的沉静气息。乔琳在靠窗的位置找到了周正,他面前摊开着几本厚厚的外文专着,手边放着她之前还给他的那份牛皮纸文件袋,还有那支他送的、设计简约的金属签字笔。
她在他对面的空位坐下,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和几本需要查阅的期刊。周正从书页中抬起头,看到她,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一瞬,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便又重新埋首于他的文献中。
没有寒暄,没有打扰。两人各自占据着桌子的一角,沉浸在属于自己的知识海洋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偶尔敲击键盘的轻响,以及书页翻动的声音,构成了这片空间里唯一的交响。
乔琳需要查找几篇与她那新发现物理机制相关的早期理论预言文章。图书馆的检索系统有些老旧,她耐心地输入关键词,在浩如烟海的条目中筛选。这个过程繁琐而耗时,需要极大的专注和细心。当她全神贯注时,体内的青莲本源便如同最忠实的伙伴,维持着她思维的高度清晰和精神的稳定集中,让她能高效地完成信息筛选和提取。
不知过了多久,她终于找到了所需文献的电子版,开始下载。趁着这个间隙,她抬眼看向对面的周正。他正微蹙着眉,用那支她熟悉的笔在书的空白处快速演算着什么,神情专注,侧脸在阳光的勾勒下显得轮廓分明。
他似乎感应到她的目光,笔尖一顿,抬起头,对上她的视线。
“找到了?”他低声问,声音在安静的阅览室里几乎如同气音。
“嗯,在下载。”乔琳同样压低声音回应。
周正点了点头,没再说话,目光却在她脸上多停留了两秒,像是确认她的状态,然后才重新低下头去。
这时,乔琳的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陈景明教授发来的邮件回复。她立刻点开。
邮件里,陈教授对论文初稿给予了高度肯定,称其“洞察力非凡,论证扎实”,同时也附上了长达三页的、极其详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补充的验证实验。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导师的欣慰与更高的期待。
乔琳仔细阅读着每一条意见,心中原有的那点不确定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明确的修改方向和沉甸甸的责任感。她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将这些宝贵的意见消化吸收,进一步完善论文,使其无懈可击。
她回复邮件,感谢陈老师的指导,并表示会尽快修改。
做完这一切,她合上电脑,轻轻舒了口气。一抬头,发现周正不知何时已经停下了笔,正静静地看着她,眼神里带着询问。
“陈老师回复了,”乔琳轻声解释,“肯定了大方向,提了很多修改意见。”
“好事。”周正言简意赅,眼中闪过一丝了然,“需要帮忙的地方,就说。”
“知道。”
没有过多的安慰,也没有空泛的鼓励,只是一句“需要帮忙就说”,和他一如既往的沉稳态度,却让乔琳感到一种踏实的支持。
文献下载完毕,乔琳将其拷贝到自己的移动硬盘里。看看时间,已是下午四点多。
“我这边差不多了。”她收拾好东西,对周正说。
周正也合上手中的书:“我也好了。出去走走?”
两人离开图书馆,沿着校园里落满金黄银杏叶的小径慢慢走着。午后的阳光变得柔和,秋风拂过,带着凉意和草木干燥的香气。连续多日阴霾紧绷的心情,在这宁静的秋日午后,仿佛被这阳光和微风悄然抚平,舒展开来。
“你爷爷给的资料,很有用。”乔琳忽然开口,提及了那个文件袋,“一些早期的思路,帮我理清了不少历史脉络。”
周正嘴角微弯:“他那些老古董,也就你们搞研究的还当宝贝。”
话虽如此,他语气里却并无贬低,反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对自家老人那种固执与渊博的了然与尊重。
“你父亲……”乔琳顿了顿,选择了一个中性的词,“工作很忙?”
周正目光看向远处,语气平淡:“嗯,单位性质如此,习惯了。”他没有多说,乔琳也不再追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和轨迹,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尊重,是成年人之间默契的规则。
他们走到校内的小湖边,在长椅上坐下。湖水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岸边变色的树影,几只水鸟在湖心悠闲地游弋。一片金黄的银杏叶打着旋儿,轻轻落在乔琳的肩头。
周正很自然地伸手,帮她拈去了那片叶子。指尖不经意间擦过她外套的布料,带着微凉的触感。
乔琳侧头看他,他神色如常,目光依旧落在湖面上,仿佛刚才只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动作。
她也没有说什么,转回头,继续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体内,青莲本源平稳地流转着,如同这秋日午后宁静的湖水,映照着天光云影,也映照着身旁之人带来的、细微却真实的暖意。
学术上的新雪初霁,前路豁然开朗。而生活之中,这份并肩而行、静默相知的陪伴,也如同雪后初晴的阳光,不炽烈,却温煦地照在攀登玉阶的路上。
她知道,修改论文的任务艰巨,未来的挑战只会更多。但此刻,坐在这秋色如画的湖边,感受着内在的充盈与身旁的安定,她心中充满了迎接一切的平静与力量。
新雪已霁,前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