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最后一批数据,窗外已是夜色浓重。研究所大楼里变得格外安静,只剩下零星几个窗口还亮着灯,像散落在知识海洋里的孤岛。乔琳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长时间的屏幕阅读让眼睛微微干涩,但精神却因攻克了一个小难点而保持着一种清醒的亢奋。
她关掉电脑,整理好桌面,动作有条不紊。体内的青莲本源如同永不停歇的温润溪流,在她感到疲惫时,便悄然加快些许流转,带来丝丝缕缕的清凉感,缓解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消耗。这并非治疗,更像是一种高效的内部调节,让她能持续保持最佳工作状态,但归根结底,支撑这一切的,还是她摄入的食物与自身的代谢。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背包侧袋,里面常备的高能量食品已经所剩无几,胃里也传来清晰的空落感。
锁好办公室门,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走出研究所大门,初夏的夜风带着微凉的草木气息扑面而来,吹散了些许滞留在肺腑的沉闷。她深吸一口气,准备像往常一样,步行回公寓,或许在路上找家还在营业的小店解决晚餐。
然而,就在她走下台阶,目光习惯性地扫过路边时,却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周正倚靠在一盏路灯下,暖黄的光线勾勒出他清瘦的身形。他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正低头看着,似乎等了有一会儿。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目光精准地捕捉到她,脸上没什么特别的表情,只是自然地合上文件夹,朝她走了过来。
“忙完了?”他问,语气平常得像是在讨论天气。
“嗯。”乔琳应了一声,心里掠过一丝极淡的诧异。她并没有告诉他今晚会加班到这个时候。“你怎么来了?”
“下午在图书馆查资料,结束得早。想着你这个项目到了关键阶段,可能会晚,就过来看看。”他解释得轻描淡写,仿佛只是顺路,“吃过了吗?”
“还没有。”
“我也没。附近新开了家潮汕砂锅粥,味道应该还算正宗,去试试?”他提出建议,目光落在她脸上,带着不易察觉的审视,像是在判断她的疲惫程度。
乔琳确实饿了,而且砂锅粥温热软糯,正适合安抚空置过久的肠胃,也能很好地补充能量。她没有拒绝,点了点头:“好。”
两人并肩走在夜色里。研究所离生活区有一段距离,这个时间点,行人稀疏。他们没有过多交谈,只是安静地走着,脚步声交错,清晰可闻。周正似乎很享受这种沉默,并不觉得需要刻意找话题填充。乔琳也乐得清静,感受着夜风拂过面颊,体内因饥饿而隐隐躁动的感觉,在确定了食物方向后,也渐渐平复下来。
那家砂锅粥店果然不错,热气腾腾的粥品用料实在,香气扑鼻。乔琳点了一份鲜虾干贝粥,周正则要了份排骨山药粥。等待的间隙,周正将带来的文件夹递给她。
“下午在期刊库看到的,一篇去年发表在《物理评论b》上的文章,跟你现在做的这个界面效应有点关联,思路挺巧,但模型简化得有点过头。你可以看看,或许能避坑。”他语气平淡,像是在分享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乔琳接过文件夹,翻开快速浏览了一下摘要和结论部分。果然,文章切入的角度与她当前的研究有交叉,但正如周正所说,核心假设过于理想化。这种精准的信息筛选和提示,于她而言,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显分量。
“谢谢。”她合上文件夹,放在手边。
粥很快上来了。白色的米粥翻滚着,露出里面饱满的虾仁和干贝,香气诱人。乔琳舀起一勺,吹凉,送入口中。粥底绵密,海鲜的鲜甜完全融入其中,温暖妥帖地抚慰着饥饿的胃。她能感觉到,随着食物的摄入,青莲本源的流转似乎都欢快了一丝,更高效地将这些外来的能量转化为滋养己身的养分。她的吃相依旧斯文,但速度并不慢。
周正吃得也不快,偶尔会抬头看她一眼,见她胃口不错,眼底便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满意。他自己那份排骨粥也吃得干干净净。
“味道怎么样?”他放下勺子,问道。
“很好。”乔琳给出客观评价,补充道,“比能量棒好吃。”
周正闻言,嘴角微微弯了一下:“那下次可以再来。”
结账离开,回去的路似乎缩短了许多。走到公寓楼下,周正停下脚步。
“我就不上去了,”他说,目光平静地看着她,“明天早上我有个晨会,得早点过去准备。”
“好。”乔琳点头。她注意到他手里还拿着那个文件夹,显然是要带回去的。
“这个,”她指了下文件夹,“我看完明天给你。”
“不急。”周正顿了顿,看着她的眼睛,夜色里他的目光显得格外沉静,“晚上早点休息。”
“你也是。”
没有多余的肢体接触,没有缠绵的道别。周正看着她走进单元门,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电梯方向,才转身,不疾不徐地融入夜色中。
乔琳回到公寓,打开灯,室内一片安静。她换下鞋子,走到窗边,下意识地向下望去。楼下的路灯依旧亮着,但那个清瘦的身影已经不见了。她站了一会儿,才转身去洗漱。
当她敷着面膜,坐在沙发上翻开那个文件夹仔细阅读时,脑海里却不期然地闪过路灯下那个等待的身影,以及那碗恰到好处、温暖了她肠胃的砂锅粥。
公寓里很安静,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但某种曾经坚硬的、习惯性紧闭的东西,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又松动了一分。夜归时有一盏未熄的灯,有人同行一段路,有一碗热粥等待,这种感觉,对于独自跋涉了太久的她来说,陌生,却并不让人抗拒。她低头继续阅读,嘴角的线条在面膜下,几不可察地柔和了些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