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的表白,如同在乔琳高度秩序化的世界里投入了一颗变量未知的试剂。她没有慌乱,也没有立刻被感性裹挟,而是如同面对一个全新的科研课题,启动了严谨的分析与验证程序。
“我需要时间考虑”并非推脱,而是她真实的需求。她需要时间,将“周正”这个变量,从“高效合作者”、“潜在同行者”的范畴,重新定位到“以婚姻为前提的交往对象”这个全新的坐标系中进行评估。
体内,青莲本源平稳流转,温润的滋养之力支撑着她进行这场内在的、无声的思辨。它只是能量,无法替她做出选择,却能让她的思维始终保持在清明、冷静的最佳状态,如同为精密的实验仪器提供了最稳定的电源。
她首先回顾了与周正相识以来的所有互动。从最初的学术偶遇,到后来潜移默化的融入,再到那五个月润物无声的陪伴与支持,最后是那晚郑重其事的表白。数据是清晰的:他目标明确,策略耐心,执行力强,且展现出了极高的诚意和尊重。他了解她的追求,并明确表示支持与不干涉。他的家庭背景(双胞胎哥哥从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她对于可能面临的传统家庭压力的顾虑。从理性角度看,这几乎是一个“低风险、高潜在收益”的选项。
然而,情感并非纯粹的逻辑运算。乔琳清楚地知道,自己对他,更多是习惯、舒适、欣赏与信任,那种小说中描述的、炽热到无法抗拒的“爱意”,似乎并未明确涌现。但这重要吗?她问自己。对于她这样一个将大部分热情都奉献给学术探索的人而言,一段稳定、互相尊重、能彼此支撑前行、且不成为负担的关系,或许比轰轰烈烈的激情更为实际和可持续。
她想起了前世孤立无援、最终走向毁灭的绝望,也想起了今生一步步挣脱枷锁、依靠自身力量站上学术舞台的艰辛。她渴望强大,也渴望…或许内心深处,也渴望一份能让她在探索未知的征途中,感到安心与温暖的陪伴。周正所承诺的“以你为主”、“支持你的所有决定”,恰恰精准地击中了她内心最深层的需求——独立与尊重。
几天后,乔琳主动给周正发了一条信息,内容简洁,如同实验通知:
“我们可以给彼此一个机会,以三个月为观察期。期间保持现有互动模式,无需刻意改变。期满后,我会给出是否正式交往的明确答复。”
她将这个过程定义为“观察期”,而非模糊的“试试”,这符合她一贯的严谨。
周正的回复很快,同样简洁,却带着难以抑制的欣喜与郑重:
“好。尊重你的所有决定。我会一如既往。”
于是,一场为期三个月的、独特的“情感实验”就此展开。
乔琳在内心建立了一个无形的“实验记录本”。她依旧专注于自己的科研工作,青莲本源支撑着她高效运转,成果不断。但在工作之余,她会更细致地观察与周正的每一次互动。
她观察他在得知“观察期”后,是否变得急切或殷勤(他没有,依旧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和频率)。
她观察他在学术讨论中,是否因为关系的微妙变化而有所保留或迎合(他没有,依旧保持着思想的独立和碰撞的锐气)。
她观察他在提供帮助时,是否带有更多的期待感(他似乎更加谨慎,确保每一次“价值提供”都依旧自然、必要且不造成负担)。
她甚至有意在一些非原则性的小事上提出与他习惯相左的看法,观察他的反应(他表现出认真的倾听、理性的探讨,以及最终的尊重,哪怕他内心可能持有不同意见)。
与此同时,乔琳也在观察自己。她留意自己收到他信息时的心情(通常是平静中带着一丝微暖),留意自己偶尔在深夜结束工作后,是否会下意识期待他的那声“早点休息”(有时会,并会因这期待被满足而感到一丝细微的安心),留意自己想象未来科研道路上若有他并肩而行的画面时,内心是排斥、是平淡、还是…隐约的期待(倾向于是后者)。
体内青莲本源始终平稳流转,如同最忠实的记录仪,反映着她心境的每一丝变化。当她因周正的某个贴心举动或深刻见解而感到愉悦时,滋养之力会显得更加温润蓬勃;当她因思考未来而感到一丝不确定时,那力量又会变得沉静而稳固,给予她镇定的支撑。它不替她抉择,只是确保她在整个过程中,身心都处于最佳的被观察和感知状态。
三个月,在科研工作的宏大尺度下,转瞬即逝。乔琳的“实验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客观的数据和主观的感受。理性与情感的数据正在逐步收敛,指向一个越来越清晰的方向。
她尚未做出最终的决定,但内心已然没有了最初的茫然。这场由她主动设计并控制的“实验”,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等待着期满那一刻,数据的最终呈现,以及她基于此的、清醒而坚定的抉择。
青莲静植,映照本心。无论是理性的权衡,还是情感的萌芽,都在它温和而持续的滋养下,清晰呈现,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