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框架的完善如同为后续研究铺设了坚实的轨道,乔琳带领团队进入了成果产出的爆发期。数篇高质量的论文接连成型,分别投往领域内不同的顶尖期刊。每一篇都凝聚着团队数月乃至数年的心血,也标志着他们在各自细分方向的深入。乔琳作为核心灵魂人物,名字频繁出现在通讯作者栏,其学术声誉与影响力,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漾开的涟漪一圈圈扩散至更广阔的领域。
名声带来的不仅是赞誉,还有更繁重的事务。邀请她评审论文、担任会议委员、进行学术报告的邮件纷至沓来。乔琳开始更严格地筛选,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能产生价值或最具挑战性的活动中。她依旧保持着清晨演练《青木养身功》的习惯,这不仅是强身健体,更是每日梳理心神、锚定自身坐标的仪式。体内青莲本源在这日复一日的规律运转与持续的高质量能量(无论是食物还是精神收获)补充下,愈发显得浑厚通透,滋养之力润泽无声,让她即便面对千头万绪,也能保持内核的稳定与思维的锐利。
周正似乎也进入了博士论文冲刺的关键时期,主动联系明显减少。但他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种更精炼、更底层的方式存在着。他会定期整理一份极其精简的、过滤掉噪音的学术动态摘要发给乔琳,往往只包含三五条真正具有启发性或与她工作强相关的信息,节省了她大量筛选时间。当乔琳在某个技术论坛上提到需要某种特定参数的模拟软件时,隔天就会收到他发来的、一个开源替代方案的链接和简要评估报告,仿佛一个无声的、高效率的学术助手。
这种“不打扰的守护”和“精准的价值提供”,让乔琳在专注于自身突破的同时,也无法忽视其存在。她开始更客观地审视周正这个人:他聪明、勤奋、目标明确,拥有出色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共情心(至少在对她的需求把握上),并且极其耐心,懂得“不疾而徐”的道理。这些品质,无论放在学术合作还是其他任何领域,都堪称优秀。
这天,她收到一封来自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的邮件,正式邀请她于夏季前往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参与一个为期三周的顶尖青年学者研讨项目,并担任一个专题的联合主持人。这是一个在国际舞台上与同龄精英深入交流、建立合作的绝佳机会,含金量极高。
乔琳仔细阅读了邀请函和项目安排,心中已有决断。她回复邮件确认接受邀请,随后开始规划后续的工作安排和行程。
几乎在她点击发送确认邮件的同一时间,手机屏幕亮起,是周正的信息,异常简短:
“Ictp的夏季项目?”
乔琳微微挑眉。这个消息尚未公开,他竟如此灵通。
“嗯。”她回复。
“很好的机会。”周正的信息很快回来,“我去年参加过他们的一个短期活动,有些经验和注意事项,稍后整理一份简短的指南发您邮箱,或许有用。”
“谢谢。”乔琳放下手机,心中并无被打探的不快,反而有种…被提前考虑到、并提供了所需支持的顺畅感。他似乎总能预判到她下一步可能需要的辅助,并在最合适的时机,以最不给她压力的方式提供。
几分钟后,一封邮件抵达,标题是“关于Ictp暑期项目的一些零散经验”。内容确实简短,条理清晰,涵盖了从签证办理的小技巧、住宿选择的优劣比较,到当地文化生活的一些实用建议,以及往期学者总结的、如何最大化利用研讨会的非正式交流时间的策略。没有一句废话,全是干货。
乔琳仔细看完,将其归档至行程文件夹。体内青莲本源平稳流转,反映出她此刻心情的平和与对前路准备的充分。她意识到,周正正在用他独有的方式,一点点地构建起一种“不可或缺”的价值。这种价值并非依附,而是互补,是让她能更专注于攀登险峰时,有人默默为她检查行囊、补充给养。
她走到窗边,夜幕低垂,研究所的灯光与天际的星辰连成一片。学术的玉阶之上,她已站稳脚跟,拾级而上,前方是更广阔的舞台与国际化的挑战。而身边,那缕如影随形的“星轨微光”,似乎也随着她视野的开阔,变得更加清晰和…令人安心。
玉阶生露,既源于自身的凝聚,也离不开环境的滋养。她依旧独立前行,但不再拒绝同行者递来的、恰到好处的清泉。因为她知道,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她自己的脚力与心志,而沿途的补给,只会让她行得更稳,看得更远。
青莲静植,涵光养晦。它只是能量,却支撑着宿主在探索知识与人际的复杂图谱中,寻找到那条属于她自己的、平衡且充满力量的路径。前路漫漫,但她步履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