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数学中心的合作意向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最初的涟漪过后,水面逐渐恢复了平静,但水下却涌动着新的能量。接下来的几周,乔琳的生活进入了一种表面规律、内里却极具张力的状态。
三方会议如期举行。郑明轩教授带来的团队成员果然都是精英,思维敏捷,对数学问题有着近乎苛刻的严谨。会议桌上,物理图像与数学语言交织碰撞,时有火花。乔琳作为物理理论的核心构建者和项目负责人,需要不断在两种思维模式间切换、翻译、协调。她既要确保己方物理需求的准确传达,又要理解并评估数学团队提出的各种可能方案。
这对她的心力是极大的考验。常常一场会议下来,精神如同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思维风暴。但乔琳发现,在这种压力下,体内青莲本源的运转反而进入了一种更高效的状态。它不再仅仅是滋养,更像是一个精密的协同处理器。当她需要快速理解一个复杂的数学构造时,滋养之力会让她大脑处理抽象符号的速度悄然提升;当她需要调和双方因术语或关注点不同而产生的分歧时,那股力量又会赋予她更佳的耐心和沟通清晰度。会议间隙,她只需短暂闭目养神,青莲本源便能迅速驱散疲惫,让她以饱满的状态投入下一轮讨论。
她对食物的需求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不再追求量,而是极度讲究质。新鲜的蔬菜沙拉、清蒸的海鱼、优质的蛋白质和复合碳水化合物成了她餐桌上的主角。这些洁净的食物能更高效地被青莲本源转化,支撑着她这种高强度、高精度的脑力消耗。她的气色在这种持续的优化下,好得令人侧目,肌肤莹润,眼神清亮如寒潭之水,沉静中透着不容置疑的锐利。
合作在磕磕绊绊中稳步推进。乔琳牵头成立了一个小型核心组,每周固定时间与数学中心的团队进行深入研讨。过程并不总是顺利,有时会因一个定义争执半天,有时又会因一个突发的灵感而兴奋不已。乔琳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桥梁角色,她的冷静、客观和对问题本质的把握,逐渐赢得了数学团队成员的尊重。
与此同时,许妍那边也传来了新的消息。她的山区调研结束了,带回了大量一手素材。她在信息里说,初步剪辑的片段在内部看片会上获得了不错反响,尤其是她对细节的捕捉和叙事中蕴含的人文关怀,打动了不少人。但她同时也提到,台里对于这个题材最终的播出形式和尺度,仍存在一些争议和顾虑。
“姐,我可能又要开始一场拉锯战了。”许妍的语气里没有抱怨,只有一种习以为常的平静,“不过这次,我心里更有底了。”
乔琳回复:“把握住核心价值,其他的,据理力争,但也懂得妥协的艺术。”
她相信,经历过风浪的许妍,已经能够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这天深夜,乔琳独自在办公室整理近期与数学团队讨论的纪要。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敲打着玻璃,发出细密的声响。她刚刚厘清了一个关于边界条件处理的关键分歧点,感到一阵精神上的满足与轻微的疲惫。
体内,青莲本源悠然流转,那股温润的滋养之力如同春雨,悄然浸润着她的身心。她能感觉到,经过这段时间高强度的跨学科磨合,那株青莲虚影似乎更加凝练了一丝,与她的精神联结也愈发紧密。它无法直接提升她的智商,却能将她的思维状态始终维持在最佳水位,让她如同拥有了一口永不枯竭的智慧之泉。
她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肩颈,走到窗边。雨夜的校园静谧安宁,路灯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映出朦胧的光晕。
一切都似乎在平稳推进。项目有了强有力的数学盟友,妹妹在事业上稳步前行,而她自身,也在与青莲本源日益加深的共生中,不断拓展着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然而,在这静水流深的表象之下,乔琳并未放松警惕。她知道,学术探索越深入,遇到的阻力可能越大;现实世界的规则,也从不缺少暗礁。与数学中心的合作才刚刚开始,更深层次的挑战或许还在后头;许妍的纪录片能否顺利播出,也仍是未知数。
但她无所畏惧。
青莲静植,根系深埋,汲取的是自身的力量,成长的是不屈的意志。无论前路是坦途还是险滩,她都已做好了准备,从容以对。
雨,渐渐停了。东方天际,隐约透出一线微光。
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新的挑战,也必会随之而来。她深吸一口雨后清冽的空气,转身回到书桌前,继续未完成的工作。
静水流深,终将汇入江海。她的征程,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