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项目负责人的任命,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乔琳原本规律的生活中激起了新的波澜。这不再是单打独斗的科研攻坚,而是需要统筹规划、协调资源、引领方向的团队作战。吴院士给予了她极大的信任和自主权,同时也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
她的办公桌上,原本堆积如山的文献旁,多了项目管理的相关书籍、团队成员简历以及厚厚的申请材料撰写指南。挑战是全方位的:她需要将脑海中那个尚处于雏形的理论框架,细化成可供评审、可供团队执行的具体方案;她需要熟悉经费预算、设备采购、人员调配等一系列她此前涉猎不深的行政流程;更重要的是,她需要凝聚起一支有能力、有冲劲的核心团队。
李文斌和张悦自然是首批成员,他们跟随乔琳已久,彼此默契,是值得信赖的左膀右臂。但仅凭他们三人,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旨在填补国内空白的前沿项目。乔琳开始有计划地物色其他合适的人选,通过吴院士的人脉网络、学术会议上的观察,甚至仔细阅读近期相关领域的优秀博士论文,寻找那些具备扎实功底、创新思维,并且对挑战性课题充满热情的“潜力股”。
体内青莲本源在这种多维度的压力下,展现出了更强的适应性。它不再仅仅满足于维持乔琳的身体机能和精神清明,似乎开始更“智能”地分配资源。当她深夜研读枯燥的管理条例时,滋养之力会侧重于维持她的耐心和专注;当她与潜在团队成员进行高强度学术讨论时,那股力量则会支撑她思维的敏捷与逻辑的缜密;而当她感到人际协调带来的心累时,温润的生机又会悄然抚平那丝烦躁,让她保持冷静与平和。
这种变化细微而持续,如同给她的内核加载了一套更高效、更精准的能源管理系统,让她能够以最佳状态应对不同性质的挑战。
就在乔琳忙于搭建团队框架时,许妍那边传来了新的消息。这次不是电话,而是一封长长的邮件。
邮件里,许妍详细描述了那个她投入巨大心血的深度调查报道终于播出了。节目揭露了某个行业内部存在的潜规则与监管漏洞,引发了不小的社会反响和上级部门的关注。许妍作为主创之一,受到了台里的通报表扬。
“姐,”许妍在邮件中写道,“节目播出那天晚上,我失眠了。不是兴奋,是一种……很复杂的感觉。觉得自己真的做了一点有意义的事情,那种价值感,比任何赞美都让人踏实。”
她接着提到了陆晨。“他为我高兴,但也……更忙了。他家里的那个大项目好像进入了关键阶段,他压力很大。我们最近见面很少,有时候通电话,他能说的工作上的烦恼,也比以前多了。我能感觉到,他家里对他的期望很高,他必须做出成绩。”
许妍的语气很平静,带着一种理解,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我好像没那么焦虑了。我有我的节目要跟进,有下一个选题要策划。姐,你说得对,把自己的根扎深,比依附于任何一段关系都来得可靠。”
乔琳反复读着这封邮件,心中欣慰更甚。许妍正在经历一场至关重要的蜕变——她从一段需要被认可、被接纳的关系中,逐渐找回了自我的轴心。事业的成就给了她前所未有的底气,让她能够更平和地看待感情中的起伏,不再将自身的价值感完全系于对方的态度和家庭的认可上。
她给许妍回了邮件,没有过多评价陆晨,只是充分肯定了她的工作和成长:“为你骄傲,妍妍。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和光芒。继续前行,你的世界会越来越开阔。”
处理完邮件,乔琳将注意力拉回项目申请书的撰写上。这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她召集了李文斌和张悦,开了几次头脑风暴会议。在讨论中,乔琳发现自己对理论框架的把握更加清晰,甚至能提前预见到一些可能出现的难点和争议点,并提出好几套备选的解决方案。这种近乎“预见性”的思维,让她自己都感到些许惊讶。这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结果,似乎也与青莲本源持续优化她的生命状态,包括提升她的直觉与洞察力有关。
一天晚上,她独自在办公室完善申请书的核心创新点部分。窗外月色皎洁,室内灯火通明。当她敲下最后一个关键论证的结论时,体内那株一直平稳流转的青莲本源,忽然轻轻震颤了一下,一股远比以往更加温热、甚至带着一丝微弱“雀跃”感的能量流遍全身,让她精神为之一振,连日积累的疲惫仿佛被一扫而空。
这不是力量的提升,而是一种……共鸣?仿佛她向着未知领域迈出的这坚定一步,某种超越了当前世界规则的本质,与她生命本源深处的那株异世青莲,产生了极其微弱的、正向的呼应。
乔琳若有所思。青莲本源受限于契约,无法直接提升她的智力或赋予她知识,但它似乎能随着她自身境界(无论是学术上的突破还是心性的成长)的提升,而同步发生一些良性的、内在的演进。
她低头看着屏幕上那凝聚了心血与智慧的文字,一个清晰而坚定的念头浮现:
星火已燃,前路可期。她不仅要带领团队在这片空白的领域开疆拓土,也要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见证自身与青莲本源更多的可能性。
新的征程,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