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物理年会的主会场,气氛庄重而热烈。台下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物理学者,从白发苍苍的院士到目光炯炯的研究生,近千双眼睛聚焦在台上。
乔琳站在演讲台后,一身简洁的深色西装,衬得她肌肤愈发莹白,气质沉静。面对台下济济一堂的同仁,她内心一片澄澈。体内青莲本源平稳流转,将那丝因盛大场合而产生的细微波澜悄然抚平,只留下全然的专注与从容。
她的特邀报告题目是《新奇集体激发模式的发现与微观物性调控新视野》。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她从容不迫,从研究背景、理论模型的构建与突破,讲到数值模拟的关键发现,再到其潜在的广泛应用前景和未来实验验证方向。语言精准凝练,逻辑环环相扣,物理图像清晰生动。她没有堆砌复杂的数学公式炫技,而是将最深奥的理论用最直观的物理图像呈现出来,展现出对领域深刻的理解和掌控力。
当展示出那组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的、清晰印证理论预言的模拟结果图时,台下响起了一阵压抑不住的低声惊叹。当她在报告最后,展望这一发现可能开启的、包括新型量子器件设计在内的多个激动人心的研究方向时,会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提问环节异常踊跃。问题涵盖理论细节、技术难点、潜在应用乃至哲学思考。乔琳均一一沉稳应对,思路清晰,回答既有坚实的理论支撑,也坦诚现有研究的边界。在一个关于该方法普适性极限的深刻问题上,她与提问者进行了短暂而精彩的交锋,其思维的敏捷与严谨,赢得了全场赞许的掌声。
报告圆满结束。掌声如同潮水般涌来,持久而真诚。这掌声,是对一项杰出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一位年轻学者展现出的卓越潜力的致敬与期待。
吴院士坐在第一排,始终严肃的脸上,此刻也微微松动,眼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赞许。他知道,乔琳这场报告,不仅奠定了她在国内物理学界的坚实地位,更向所有人展示了中国年轻一代科学家敢于挑战前沿、勇于原创的非凡风采。
报告结束后,乔琳立刻被热情的同行们团团围住。交换名片、探讨问题、合作邀约……应接不暇。许多之前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资深学者,也主动上前与她交谈,语气中充满了认可与鼓励。她沉稳得体地应对着,不卑不亢,专注而真诚。
直到人群渐渐散去,乔琳才得以稍稍喘息。她走到会场角落,拿起一瓶水,慢慢喝着。体内青莲本源似乎也感应到了宿主刚刚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智力输出与精神考验,流转的速度微微加快,更加温润浑厚的滋养之力弥漫开来,迅速补充着她的消耗,抚平着精神的激荡。
她能感觉到,经过这次在国内最高级别学术舞台上的成功亮相,她的心境似乎又完成了一次蜕变。曾经的紧张、证明自我的迫切,已化为一种更加内敛的自信与沉稳。山巅之上的风景,她已领略,心中并无傲气,唯有对前路更加清晰的认知与更加虔诚的敬畏。
“报告很精彩。”一个温和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乔琳转头,是那位在提问环节与她有过交锋的老教授,国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泰斗之一。
“刘教授,您过奖了。”乔琳微微躬身,态度谦逊。
“不,是实至名归。”刘教授目光睿智,看着她,“你的工作,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方向。以后有机会,可以多交流。”
“谢谢刘教授,一定向您多多请教。”
简短交谈后,刘教授便离开了。乔琳看着他的背影,心中明白,这简短的肯定,其分量丝毫不亚于那些热烈的掌声。
年会后续的活动,乔琳依旧认真参与,聆听报告,与人交流。她的名字和她的报告,成为了本届年会最受瞩目的焦点之一。但她并未因此而有任何改变,依旧是最早到会场、最晚离开的那一个,依旧沉静,依旧专注。
会议结束,返回基础科学中心。生活似乎又回到了熟悉的轨道,泡在办公室、实验室,处理数据,阅读文献,指导学生。但乔琳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同。她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来自各方的期待也更高了。
她没有丝毫松懈,反而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那篇《科学》论文和这次大会报告,是过去的里程碑。学术之路如逆水行舟,她必须找到下一个值得攻克的难题。
体内,那株青莲本源在她这种不骄不躁、持续精进的状态下,似乎也进入了一种更加活跃的成长周期。那微弱的“活性”律动变得更加清晰,反馈给她的滋养之力,不仅优化着她的肉身,让她精神愈发饱满,思维愈发敏捷,更仿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她对物理直觉的敏锐度,让她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能更快地捕捉到那最本质的线索。
山巅之上,并非终点,而是另一段攀登的起点。视野所及,是更加辽阔、也更具挑战的未知疆域。
乔琳坐在办公桌前,摊开新的笔记本。上面还没有写下具体的课题,却已绘满了代表各种可能性的思维导图与问号。
她的目光沉静,落在空白的纸页上,仿佛已看到了那隐藏在迷雾深处的、下一个等待被探索的物理奥秘。
青莲静植,根系深埋,于山巅之上,沐浴更清冽之风,积蓄着向下一个高峰进发的力量。而她,将继续她的求索,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