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研讨会的日期一天天临近,乔琳的生活节奏如同上紧的发条,精准而高效地运转着。报告的内容早已烂熟于心,ppt修改了不下二十个版本,每一个动画效果,每一句衔接用语,都经过反复推敲。陈景明教授在她最后一次预演后,只点了点头,说了句“可以了”,这已是极高的肯定。
但这并不意味着乔琳可以放松。她知道,这种高规格的闭门研讨会,真正的挑战往往不在台上的报告,而在于台下的交流,在于那些看似随意的茶歇、午餐时的对话。与会者都是领域内浸淫多年的顶尖学者,他们的只言片语,可能就蕴含着最新的研究动态或关键的科学问题。
她开始有意识地拓展阅读范围,不再局限于自己模型直接相关的文献,而是浏览近期顶尖期刊上相关领域的所有重要论文,甚至包括一些看似关联不大的交叉学科进展。她需要确保自己在面对任何角度的提问或讨论时,都能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支撑,不至于露怯。
这种高强度的知识储备,对心神的消耗是巨大的。即使有《青木养身功》打底,她也时常感到太阳穴隐隐发胀。食堂里,她餐盘里的食物分量再次悄然攀升,尤其是高蛋白的肉类和蛋类。同实验室的人早已习惯了她异于常人的食量,只当是她新陈代谢旺盛。
出发前夜,乔琳最后一次检查行李。熨烫平整的西装套裙,擦得锃亮的皮鞋,打印整齐、装订精美的报告摘要和详细文稿,还有那部新买的、主要用于与陈教授和许妍联系的手机。她将东西一件件放入行李箱,动作有条不紊。
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许妍发来的短信:
“姐,明天要出发了吧?加油!你一定可以的!(笑脸)”
后面还跟着一个她自己用符号拼成的、歪歪扭扭的“奖杯”。
乔琳看着那条短信,指尖在冰凉的屏幕上停留片刻。许妍的关心纯粹而直接,不掺杂任何复杂的期望或压力,这与前世记忆中那个因家庭氛围而变得有些瑟缩的妹妹截然不同。这种变化,或许也有她主动抛出那根“手机绳索”的微小功劳。
她回了两个字:“谢谢。”
没有多余的情绪流露,但也没有忽略。
合上行李箱,乔琳站在窗边。夜色中的校园静谧安宁,远处城市的灯火如同撒落的星辰。她即将离开这个熟悉的战场,前往一个更高层次、也更未知的平台。
内心并非毫无波澜。那是面对重要场合时本能的紧张,是对自身能力能否得到更广泛认可的审慎期待。但她早已学会与这种情绪共处。《青木养身功》的心法在体内无声运转,将那一丝躁动缓缓抚平,转化为沉静的力量。
她想起前世,最大的“远行”也不过是从家走到那条吞噬了她的河边。那时的天地狭小逼仄,每一步都带着绝望。而今,她的足迹即将印在西湖之畔的学术殿堂,与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顶尖头脑交流碰撞。
同样的灵魂,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青莲本源在她体内流淌,持续优化着她的身体状况,让她能以最佳的姿态迎接挑战。它无法给予她临场发挥的急智,却保障了她拥有支撑高强度智力活动的身体本钱和稳定心态。
她拉上行李箱的拉链,发出清脆的“咔哒”声,如同一个仪式性的句点。
行囊已备,心刃已砺。前路如何,唯有亲身赴会,方能知晓。
杭州,一场无声的学术交锋,正等待着她。而她,已准备好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