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材料学院的合作逐渐步入深水区,乔琳提出的那个关于界面氧化层的猜想,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李明副教授的课题组内激起了不小的波澜。验证这个猜想,需要设计更精密的对照实验,进行更复杂的表征分析,这意味着额外的工作量和资源投入。
李老师虽然认可乔琳的思路,但课题组内的其他成员,尤其是几位高年级博士生和博士后,难免有些微词。额外的实验打乱了他们原有的计划,而主导这个新方向的,还是一个外系、低年级的博士生。
这天下午,乔琳按照约定去材料楼讨论最新的实验方案。一进会议室,就感受到几道不算太友善的视线。负责具体实验的一位姓王的博士后,语气有些生硬地指着乔琳带来的初步模拟结果:
“乔同学,你这个模型预测的氧化层厚度影响区间,和我们常规制备工艺的控制精度范围有重叠。这意味着,除非我们投入大量精力去优化制备流程,否则实验数据很可能无法清晰区分到底是你的模型效应,还是单纯的工艺波动。”
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且尖锐的问题。理论是理想的,但实验却充满了现实的骨感。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乔琳,包括主位的李老师,眼神中也带着询问。
若是前世那个敏感又缺乏自信的乔琳,面对这样的公开质疑,或许早已面红耳赤,心生退意。但此刻,她只是微微吸了口气,《青木养身功》带来的沉静心性让她迅速压下了那丝本能的紧张。
她没有立刻反驳,而是拿起笔,在白板上快速画出示意图。
“王师兄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感谢您指出来。”她先肯定了对方的顾虑,语气平和,“关于工艺波动,我初步查阅了贵组近期的相关论文和标准流程文档。”
她接着在白板上写下几个数据范围:“根据文献,你们在类似体系下,界面氧化层厚度的常规波动范围大概在A到b纳米之间。而我的模型预测,要观察到显着的电子行为改变,需要氧化层厚度变化达到c纳米,这个值超出了常规波动的上限。”
她转身,目光平静地看向王博士后:“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能在实验中有意识地、定向地将氧化层厚度控制在b到c纳米这个区间,并且观测到相应的电子行为按照模型预测的趋势变化,那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排除常规工艺波动的干扰,证明模型的有效性。这确实需要优化制备工艺,但目标明确,并非盲目投入。”
她条理清晰,数据确凿,直接将一个“干扰项”转化为了“验证关键”。不仅回应了质疑,更将接下来的实验方向具体化、可操作化了。
王博士后张了张嘴,看着白板上清晰的数据对比,一时语塞。他原本想借此强调合作的困难,却没料到对方准备如此充分,直接将他的质疑变成了支持其方案的有力论据。
李老师眼中闪过赞赏,适时开口:“乔琳考虑得很周到。老王,这个定向控制的实验,就由你来牵头,需要什么资源直接跟我提。我们要的,就是这种能够推动认知的、哪怕困难一点的工作。”
会议接下来的气氛缓和了许多。讨论结束后,李老师特意留下乔琳,又交流了一些细节。离开材料楼时,天色已晚,华灯初上。
独自走在回物理系的路上,晚风带着凉意。乔琳感到一阵深沉的疲惫,不仅仅是脑力上的,更有一种应对复杂人际和现实约束的心力交瘁。跨界合作,光有想法远远不够,还需要将想法落地,并说服拥有不同立场和顾虑的人。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腹部,一阵熟悉的饥饿感袭来。今天消耗太大了。她拐进路边一家还在营业的包子铺,买了四个大肉包,站在街边,借着路灯的光,小口却迅速地吃着。温热扎实的食物下肚,那股源自身体深处的空虚感才被慢慢填满。青莲本源如同蛰伏的暖流,开始悄然工作,将食物能量转化为更精纯的滋养,抚慰着她过度使用的神经。
她能感觉到,自己的五官在路灯柔和的光线下,轮廓似乎比刚重生时更清晰了些,皮肤也透出一种健康的润泽。这是青莲本源日复一日、潜移默化的改造,是她在这条艰难道路上,唯一可视的、属于自身的“外挂”。它无法让她瞬间说服所有人,也无法让她避开所有困难,但它确保了她拥有持续走下去的身体本钱和恢复能力。
回到寂静的实验室,只有仪器运行的低微嗡鸣。乔琳坐在电脑前,没有立刻开始工作,而是闭上眼睛,缓缓运转《青木养身功》。
意识沉静下来,白天的质疑、压力、疲惫,如同水面的浮沫,渐渐消散。内心深处,那点源于前世绝望、又在此世被无数困难磨砺得愈发坚韧的微光,重新亮起。
她知道,负重前行是常态。质疑与困难不会消失,只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但那又如何?
她咽下的是食物,转化的是能量,支撑起的是不屈的意志。她化解的是质疑,积累的是经验,铺就的是通往未来的道路。
微光虽微,可照己身,可砺前行。在这漫长而孤独的学术夜路上,她便是自己唯一的光源。而这道光,正变得越来越稳定,越来越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