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后的等待,因与材料学院合作的介入,不再显得漫长而难熬,反而让乔琳的时间被填充得更加密不透风。她仿佛同时踏上了两条并行的轨道:一条通向自身核心理论模型的深化与验证,另一条则延伸至一个充满未知与机遇的交叉学科领域。
陈景明教授对她与材料学院的合作不置可否,只在一次组会结束后,淡淡提点了一句:“跨界合作是好事,能开阔视野,触类旁通。但要分清主次,你的根基,还是在物理这边。” 乔琳凛然应下,她明白陈教授的提醒是中肯的。李老师那边的合作是拓展是机会,但若因此耽误了博士课题的进度,便是本末倒置。
于是,她的日程表被更加精确地分割。上午精力最充沛的时段,雷打不动地留给自己的理论推导和实验方案设计;下午则用来研读李老师提供的材料学文献和数据,尝试将自己的模型参数与那些具体的材料表征结果对应起来;晚上则是查漏补缺和《青木养身功》的修炼时间,用以恢复消耗的心神。
这种高强度的并行模式,对乔琳的精力管理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她必须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在不同思维模式间快速切换。前一秒还在思考抽象的场论方程,后一秒就要理解复杂的透射电镜图像。大脑如同高速运转的处理器,处理着来自不同领域的海量信息。
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能量消耗的急剧增加。食堂里,她餐盘里的食物分量已经达到了一个令周围同学侧目的地步。米饭堆得像小山,荤素菜都要双份,饭后还必须补充大量水果或酸奶。同实验室的周辰已经见怪不怪,偶尔还会帮她多拿个馒头。
“乔琳,你这新陈代谢,真是羡煞旁人。”周辰半开玩笑地说。
乔琳只是笑笑,低头专注地进食。只有她自己清楚,这些食物转化成的能量,有多少被用于支撑那超负荷运转的大脑,又有多少被体内那缕青莲本源悄无声息地汲取,用于维持这种高强度消耗下的身体平衡。她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功法和本源的共同作用下,正进行着一种缓慢而持续的优化,耐力、恢复力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否则,如此透支早已让她垮掉。
与李老师那边的合作,也并非一帆风顺。理论物理的简洁优美,在面对真实材料复杂的缺陷、杂质和界面效应时,常常会遇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窘境。第一次尝试用模型去拟合一组关键数据时,计算结果与实验观测值偏差极大。
李老师虽然表示了理解,但眼神中难免掠过一丝失望。乔琳没有气馁,她将自己关在图书馆两天,恶补了更多关于界面物理和材料表征局限性的知识,重新审视自己的模型,加入了几个之前忽略的、在真实材料中必须考虑的修正项。
当她带着修改后的模型和重新计算的结果再次找到李老师时,虽然拟合度仍未达到完美,但趋势已经基本吻合,并且模型清晰地指出了一个可能被忽略的界面氧化层的影响因素。
“这个思路……很有价值!”李老师看着新的结果,语气带着惊喜,“我们之前确实没有重点考虑这个氧化层,或许它的存在和厚度,正是导致数据异常的关键!乔琳,你这次可帮我们指了个新方向!”
这一次的小小突破,带给乔琳的成就感不亚于完成一篇论文。她意识到,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自身的逻辑自洽,更在于它解释和预测现实世界的能力。这种将抽象理论与具体实验结合,并真正推动认知前进的过程,让她对科研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夜深人静,乔琳结束了一天的忙碌,盘膝坐在床上修炼《青木养身功》。意识沉入体内,能“看到”那缕青莲本源如同温顺的星云,在丹田处缓缓旋转,散发着滋养周身的气息。它无法让她瞬间悟道,也无法让她过目不忘,但它提供的这副日益强健、精力充沛的躯体,以及那份在重压下依旧能保持沉静的心境,正是她能够同时在两条轨道上稳步前行的最大倚仗。
审稿结果依然未知,与材料学的合作刚刚打开局面,博士课题的挑战层出不穷。前路依旧布满荆棘,但乔琳的心却愈发安定。
双轨并行,虽负荷沉重,却也让她的视野愈发开阔,根基愈发扎实。她不再仅仅是那个埋头推导的学子,更是在实践中锤炼理论、在跨界中寻找灵感的探索者。
青荷初绽,其叶田田,根系深植于物理的土壤,枝叶已悄然探向材料学的天空。静待风雨,亦静待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