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瓶颈的狂喜如潮水般退去后,留在乔琳心间的,是一片更为浩瀚沉静的海洋。陈教授那句“方向正确,继续深化”并非终点,而是一张驶向未知深海的船票。她知道,自己构建的这个新理论模型,仅仅是一个粗糙的骨架,需要填充血肉,更需要经受严苛的推演与实证考验。
博士生活的主旋律,从摸索与彷徨,骤然切换至高速且精密的攻坚。乔琳仿佛不知疲倦,每日宿舍、实验室、图书馆三点一线。有了明确的方向,《青木养身功》带来的充沛精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成为了她最强大的后盾。她常常在实验室待到深夜,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模拟数据,在她眼中却仿佛有了生命,勾勒出微观世界奇妙的图景。
陈景明教授对她的关注明显提升了一个等级。组会时,投向她的目光带着更深的审度与期待,提问也愈发切中要害。有时,他会直接在乔琳的工作电脑前驻足半小时,与她一同演算,讨论某个参数的物理意义,或是某个边界条件的设定是否足够严谨。这种近距离的、高强度的指导,让乔琳受益匪浅,也让她压力倍增——她必须确保自己的每一步推导都无懈可击。
“你的这个模型,很有意思。”一次讨论间隙,陈教授端起已经冷掉的茶水,忽然开口,“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释那组异常数据。但是,乔琳,一个好的理论,不仅要能解释过去,更要能预测未来。”
乔琳心领神会:“我明白,教授。我正在尝试用这个模型,预测下一阶段实验可能观测到的现象。初步的模拟结果……似乎有些过于理想化了。”
“理想化不是问题,问题是它是否触及了本质。”陈景明目光锐利,“把你的预测整理出来,形成一份简要的报告。下个月,有个领域内的青年学者论坛,我给你争取了一个做口头报告的机会。”
乔琳猛地抬头,心脏漏跳了一拍。青年学者论坛?那是汇聚了国内同领域众多优秀博士、博士后甚至年轻副教授的学术场合!以她一个直博刚一年多的新生……
“不敢?”陈景明嘴角似乎有极淡的笑意掠过。
“不!”乔琳立刻应道,声音因激动而微哑,但眼神却迅速沉淀下来,恢复了平日的冷静,“谢谢教授给我这个机会,我会全力以赴。”
她知道,这不仅是机会,更是一场试炼。她的模型将第一次暴露在同行面前,接受最挑剔眼光的审视和质疑。一旦立不住,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可能被视为侥幸。
接下来的一个月,乔琳进入了废寝忘食的冲刺阶段。她反复打磨报告的逻辑,斟酌每一句表述,预演所有可能被问及的问题。那份简要的报告,被她扩充、删减、再精炼,直到每一个字都承载着确切的信息。
论坛当日,会场内座无虚席。乔琳站在台下,看着前面几位报告人或慷慨激昂,或沉稳大气,手心微微沁出冷汗。她深呼吸,体内青莲本源流转,一股温凉的气息抚平了心绪的最后一丝涟漪。
“下面有请,陈景明教授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乔琳同学,报告题目是……”
乔琳走上讲台,调整好麦克风。她穿着一身简洁的深色西装套裙,身姿挺拔,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没有过多的寒暄,她直接切入主题。
她的声音清晰而平稳,语速不快,却自带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ppt上的图表和公式随着她的讲解层层递进,逻辑链条严密得如同精密的仪器。她重点阐述了自己模型的创新之处,以及基于模型做出的预测,并对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也坦诚说明。
十五分钟的报告时间,她掌控得恰到好处。当最后一页ppt——“谢谢聆听”——出现时,会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随即,掌声响起。
提问环节开始。最初的问题还算温和,关于某个参数的选取,某个假设的合理性。乔琳对答如流,引用的文献和数据信手拈来。渐渐地,问题开始变得尖锐。
一位坐在前排、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年轻男学者站了起来,语气带着明显的挑战意味:“乔同学,你的模型在数学上确实很优美,但你不觉得,你为了解释那组所谓的‘异常数据’,引入了过多不必要的复杂性吗?奥卡姆剃刀原理告诉我们,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有没有可能,那组数据本身只是测量误差?”
全场目光聚焦在乔琳身上。这是一个直指核心的质疑,否定了她整个研究工作的出发点。
乔琳并没有被对方的语气扰乱,她甚至微微颔首,表示对问题的尊重。
“感谢您的提问。”她开口,声音依旧平稳,“关于奥卡姆剃刀原理,我完全赞同。但它的前提是‘同等解释力’。现有的、更简单的模型,无法自洽地解释那组数据的全部特征,尤其是在不同能量标度下呈现出的规律性。我引入的复杂性,正是为了捕捉这种潜在的规律性。”
她操作电脑,调出早已准备好的补充图表:“至于测量误差的可能性,我们课题组,包括合作单位,已经进行了超过五轮的独立复测,排除了这种可能。这是复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误差棒远小于效应本身。”
她展示着数据,继续道:“我认为,科学的进步有时恰恰始于对‘异常’的认真对待,而不是轻易地将它归为误差。我的模型或许不是最终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而这,正是我们接下来希望通过设计新的实验去验证或证伪的。”
一番话,不卑不亢,既有理论反驳,又有实证支撑,更点明了科学探索的本质。那位提问的学者沉吟片刻,没有再追问,点了点头坐下了。
随后的几个问题,乔琳也都应对得当。当她最终走下讲台时,她能感觉到背后汇聚的目光,已与上台时截然不同。那里面,少了审视,多了认可,甚至……一丝惊叹。
陈景明教授坐在第一排,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只是在她坐下时,极轻地说了一句:“不错。”
论坛茶歇时,竟有几位其他高校的教授和博士生主动过来与乔琳交流,交换联系方式。之前提问的那位金丝边眼镜学者也走了过来,这次语气缓和了许多:“乔同学,你的工作很有启发性,希望以后有机会合作交流。”
“谢谢您,期待向您学习。”乔琳礼貌回应。
站在略显嘈杂的会场边缘,手里端着半温的咖啡,乔琳看着窗外湛蓝的天空。她知道,这仅仅是开始。但她的声音,已经在这个她所选择的领域中,发出了清晰而独特的第一声鸣响。
青荷初露,其声虽微,已动四方。前路漫长,但她手中的剑,已愈发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