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博的生活,如同一卷缓缓展开的晦涩典籍,扉页之后,是远比本科阶段更为深邃、也更为孤寂的篇章。乔琳正式成为了陈景明教授课题组的一员,拥有了研究所一间狭小但独立的工位。窗外是北方冬日萧索的枝桠,窗内是堆叠如山的文献和运行着复杂模拟程序的电脑屏幕。
1. 身份转换,压力自成
研究生的课程难度陡增,充斥着前沿的理论和大量的专题研讨。课堂上,教授们不再细致地推导每一个公式,更多的是抛出问题,引导思考,甚至直接以尚未解决的学术难题作为讨论素材。周围的同学,皆是来自各大名校的佼佼者,思维敏捷,基础扎实,彼此间的讨论时常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也带着无形的竞争压力。
乔琳迅速调整了状态。她将“三遍记忆法”应用于更庞杂的专业知识体系,第一遍在课前大量阅读相关综述和经典论文,构建背景知识网;第二遍在课堂上专注捕捉教授的思路跳跃和关键论点,与自己的预习相互印证、质疑;第三遍则在课后与同学讨论、撰写课程报告的过程中,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深化,形成自己的理解。
青莲本源带来的强大精神凝聚力和青木养身功赋予的充沛体能,再次成为她应对高强度学术压力的基石。当其他同学因连续熬夜和脑力透支而面露倦容时,她总能依靠功法的调息和本源力量的温养,在短暂的休息后恢复清明。
2. 课题迷障,独行探幽
陈教授给她的第一个独立研究课题,是一个看似清晰、实则遍布陷阱的方向。初期,乔琳沿着既定的思路推进,进展顺利,甚至很快得到了一些看似 promising (有希望的)初步结果。她谨慎地将阶段性分析整理成报告,提交给了陈教授。
然而,几天后,陈教授在她的报告上只批注了寥寥数语,却直指核心:“现象有趣,但物理图像模糊。驱动力何在?本质机制是什么?避免成为数据的奴隶。”
这几句话如同冰水,浇醒了略有松懈的乔琳。她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海量的数据,意识到自己确实被表象的相关性所迷惑,忽略了对其背后物理本质的深究。此路看似通畅,实则可能通向一个缺乏深度的、肤浅的结论。
她果断暂停了原有的分析路径,将自己重新抛入了文献的海洋,从更基础的理论模型出发,尝试构建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这个过程远比跟随既定路线艰难和孤独,常常数日毫无进展,面对的都是失败的计算和无法自洽的假设。
深夜的研究所,往往只剩下她工位上的灯还亮着。她有时会停下敲击键盘的手,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清冷的月光和远处零星的灯火。体内那缕青莲本源安静地流淌,仿佛在无声地安抚着她偶尔泛起的焦躁,提醒她保持耐心与冷静。
3. 家事微澜,心湖不惊
期间,许妍打来一次电话,语气兴奋地告诉她,自己成功进入了一家地方电视台实习,从事幕后策划工作。乔琳听着妹妹声音里的朝气,给予了简短的肯定:“很好,脚踏实地。”
许妍又小心翼翼地问起她的近况,乔琳只答:“一切都好,在忙。”
通话结束得很快。乔琳放下电话,心中并无太多涟漪。她与那个家的联结,已淡薄如窗外远山的剪影。许妍走上了她自己选择的路,这很好。而乔琳自己的路,在脚下,在这布满公式与数据的静谧空间里。
4. 破晓微光,坚韧为钥
转变发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凌晨。乔琳对着屏幕上又一次失败的模拟结果,没有像往常那样立刻尝试新的参数,而是向后靠在椅背上,闭上双眼,全力运转起青木养身功。
意识放空,杂念沉淀。那缕温润的暖流仿佛洗涤过她疲惫的神经网络,将连日来堆积的混乱信息一点点梳理。不知过了多久,一个之前被忽略的、来自于某篇看似不相关的交叉学科文献中的概念,如同黑暗中划过的流星,骤然点亮了她的思绪。
她猛地睁开眼,坐直身体,双手重新放在键盘上,十指如飞。这一次,她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序参量,改写了模型的哈密顿量。程序重新开始运行,屏幕上滚动的数据呈现出与之前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复杂,却隐隐透露出一种内在的、简洁的规律性。
天光微亮时,初步的结果终于稳定下来。虽然距离完全解决问题还很遥远,但她知道,自己找到了一把可能打开迷障之门的、正确的钥匙。这一次,不再是基于表象的拟合,而是触及到了更深层的物理机制。
她轻轻呼出一口气,感受着体内因精神高度集中而微微加速流转的青莲本源,嘴角泛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弧度。这是一种纯粹的、突破思维壁垒后带来的愉悦,远比任何外在的赞誉都更令人满足。
玉阶新雪,步履深深。
博士生涯的初程,便是陡峭的攀爬与迷雾中的探索。
但她已习惯独行,亦无畏艰深。
青荷于学术的严寒中,默然扎根,以坚韧为养料,以清醒为阳光,静待冰封之下,那蕴含着生机的下一次萌发。前方的路依然漫长,但手中的灯火,已被她自己再次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