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理学联合会提名邮件的余波,在乔琳的心湖中荡漾了数日,最终沉淀为眼底一抹更为沉静的坚毅。她没有将这个消息刻意宣扬,只在与导师陈景明教授例行沟通研究进展时,平静地提了一句。通讯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传来陈教授难得带着明显欣慰与肯定的声音:“很好,乔琳。这是对你过去工作的肯定,但也仅仅是开始。保持专注,路还长。”
“我明白,陈老师。”乔琳轻声回应。她懂的。这提名像是一道强光,将她和她的工作彻底推到了聚光灯下,未来的每一步,都会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荣誉与压力,从来都是一体两面。
生活依旧沿着“双轨制”的轨迹平稳运行。父亲的康复在持续,虽然缓慢,但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一次更稳的抓握,一个更清晰音节的吐出——都像暗夜里的萤火,照亮着母亲王亚珍日渐舒展的眉宇。乔琳定期进行按摩,指尖那缕源自自身修炼的温润气息运转得愈发圆融自如,与她对穴位的理解、对力道的掌控结合得更加精妙。她依旧谨慎地将效果控制在“辅助”与“促进”的合理范围内,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用最精细的工具,做着最耐心的修复。
学术之轨上,因提名而带来的关注度急剧攀升。邮件箱里塞满了各种合作邀请、学术会议演讲请求,以及国内外媒体的采访邀约。乔琳花费了比以往更多的时间来筛选和回复。她保持着礼貌与谦逊,但对那些纯粹蹭热度的商业活动或浮于表面的访谈,一律婉拒。她的时间精贵,必须用在刀刃上。
真正让她投入的,是几封来自国内外顶尖研究机构的实质性合作邮件。其中,来自北美一个专注于量子材料实验的顶尖团队负责人——索菲亚·威廉姆斯教授的来信尤为突出。她没有泛泛的恭维,而是直接引用了乔琳预印本中几个关键的、也是争议最大的理论预测,提出了基于他们团队独特实验平台进行验证的详细合作构想。
这封邮件让乔琳在屏幕前凝神许久。索菲亚团队的实力毋庸置疑,他们的实验条件恰好能针对她理论中最核心、也最需要实证支撑的部分。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若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她的工作将获得坚实的实验基石,地位无可撼动;若不符,则意味着她可能需要面对整个理论框架被质疑的风险。
风险与机遇并存,这才是科研最真实、也最迷人的地方。
她花了整整两个晚上,仔细研读索菲亚团队过往的论文,分析他们实验技术的优势与局限,并重新审视自己理论中可能存在的、未被察觉的假设或简化。随后,她起草了一封措辞严谨、内容详尽的回信,不仅回应了索菲亚的提议,还进一步细化了合作方案,并坦诚指出了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基于她理论模型所推断出的具体难点。
邮件发出后不久,便收到了索菲亚热情而高效的回复,对方对她提出的难点表示高度认同,并邀请她尽快安排一次深入的视频会议。
处理这些学术事务的同时,乔琳并未放松对自身“根本”的锤炼。《青木养身功》的修炼几乎成了她每日雷打不动的仪式,无论是在清晨父亲还未醒来的病房角落,还是在深夜书桌前的片刻静谧。她能感觉到,随着心境在一次次风波与抉择中变得愈发沉静坚韧,体内那株三品青莲的本源似乎也与之呼应,流转更加顺畅自然,潜移默化地优化着她的精气神。镜中的自己,五官轮廓依旧,但肌肤愈发莹润,眼神更加清亮深邃,一种由内而外的、沉静而强大的气场悄然形成,如玉蕴光华,不刺目,却难以忽视。
这天傍晚,她结束了对父亲的按摩,正收拾东西准备离开。王亚珍端着一碗刚刚炖好、撇尽了油花的鸡汤走过来,递给她:“趁热喝了,看你最近忙的,下巴都尖了。”语气里是掩饰不住的心疼,还有一丝小心翼翼的、试图靠近的笨拙。
乔琳微微一顿,接过温热的瓷碗,鸡汤的香气氤氲在空气中。她没有说什么,只是低头,小口小口地喝着。味道清淡鲜香,火候恰到好处。
王亚珍坐在一旁,看着女儿安静喝汤的样子,犹豫了一下,还是低声开口:“琳琳,妈知道……以前很多事,是爸妈不对,委屈你了。你现在……有出息了,妈心里……高兴。”话语断续,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试图沟通的真诚。
乔琳放下碗,抬眼看向母亲。灯光下,母亲眼角的皱纹清晰可见,鬓边已有了不少白发。她心中并无太大波澜,那些激烈的怨与痛,似乎已在漫长的抗争与时间的流逝中,沉淀为一种更为复杂的、近乎平静的认知。
“过去的事,不用再提了。”她声音平和,没有怨恨,也没有亲昵,“现在这样,就很好。”
她站起身,将空碗放进水池:“我明天早上再过来。”
走出医院大楼,晚风带着初夏的微暖拂面而来。城市的霓虹在远处闪烁,勾勒出繁华而冷漠的轮廓。乔琳深吸一口气,感受着体内青莲本源如溪流般温润地流转,滋养着因终日劳心而略显疲惫的心神。
提名带来的喧嚣似乎已被隔绝在身外,索菲亚教授的合作挑战摆在眼前,家庭的担子依旧在肩,但她步履沉稳,目光清明。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她已知晓,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外界的加冕或认可,而是源于内心那座历经千锤百炼而铸就的、永不倾塌的玉庭。
青荷已立,风雨不侵。她迈开脚步,从容地融入夜色,走向下一个需要她全力以赴的黎明。新的征途,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