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印本引发的关注热度尚未完全消退,一个更具分量的消息如同投入湖心的又一颗石子,激起了更为深远的涟漪——乔琳与埃琳娜合作的那篇关于理论引导实验发现界面新奇效应的论文,历经严格的同行评审和修改,终于在物理领域的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正式在线发表了。
相比于预印本的快速传播,正式论文的发表代表着这项工作得到了期刊编辑和匿名审稿人的最终认可,其严谨性和创新性获得了官方背书。期刊封面的编辑推荐栏里,甚至用简洁有力的语言重点介绍了这项“来自中国访问学者乔琳与史密斯教授团队的合作成果”,称其“为理解复杂氧化物界面物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实验证据”。
这不再是圈子内部小范围的讨论,而是真正进入了主流学术界的视野。
发表当天,乔琳的邮箱迎来了新一轮的轰炸。祝贺邮件来自世界各地,有些是合作过的同行,更多的是素未谋面的学者,其中不乏一些她曾在教科书和重要综述文献中看到过的名字。研究所的公共邮件列表里,约翰·史密斯教授群发了祝贺信,语气中充满了自豪。连研究所的所长也在一次全所范围的简短会议上,提到了这项成果,称赞其为跨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名声,这一次是带着沉甸甸的学术重量,实实在在地落在了乔琳的肩上。
走在研究所的走廊里,她能明显感觉到投向她的目光变得更加复杂。有纯粹的赞赏和敬佩,有带着衡量意味的审视,或许,也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开始有其他课题组的学生,在讨论问题时,会引用她论文中的观点,并恭敬地称其为“乔的工作”。
甚至有一次,在咖啡角,一位来自理论化学部门、平时并无交集的资深研究员主动坐到她对面,饶有兴致地与她讨论了将近半小时,探讨她的模型是否有可能应用于某些分子磁性体系。乔琳谨慎地回应着,既不过分热情,也不失礼貌,清晰地阐述了其模型的适用边界,同时也对可能的交叉应用表现出开放的态度。
这种关注度的提升,也带来了一些实际的“烦恼”。一些学术会议的组织者似乎终于确认了她的“价值”,发出的邀请更加诚恳,条件也更为优厚。还有猎头公司发来邮件,试探她是否有意向在博士毕业后考虑某些工业界研究院的职位。
乔琳依旧保持着惊人的冷静。她婉拒了大部分会议邀请,只保留了一个与当前研究直接相关、且能让她与几位关键实验学家深入交流的小型研讨会。对于工业界的橄榄枝,她更是直接忽略。她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在学术的深海里继续探索,解开更多自然界的奥秘。金钱与虚名,并非她的航向标。
体内的青莲本源在这种外界纷扰中,仿佛运转得更加内敛和深沉。它帮助她过滤掉那些无谓的情绪波动,无论是过度的兴奋还是潜在的焦虑,都无法动摇她内心的宁静。她依旧每天规律地修炼《青木养身功》,按时摄入足量的、健康的食物,保证充沛的精力。外在的荣誉如同风吹过水面,会泛起波纹,却影响不了水底莲根的沉稳。
傍晚,她收到了一封来自国内陈景明教授的邮件。邮件很简短,只有一句话:
“论文已阅,工作扎实,殊为不易。戒骄戒躁,继续前行。”
看着这熟悉的、带着陈教授特有风格的十六个字,乔琳的嘴角微微勾起一个清浅的弧度。这比任何来自外界的赞美都更让她感到踏实和有力。
她关掉邮箱,打开正在进行的新的理论推导文档。屏幕的冷光映在她平静的脸上,眼底深处是依旧燃烧的、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索之火。
涟漪渐广,终会归于平静。而深水之下,青荷依然在默默生长,它的目标,从来不是水面上的喧哗,而是更深、更远处,那无人涉足的风景。她知道,这只是漫长旅程中的一个小小驿站,稍作休整,便需再度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