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深,校园里的银杏树披上金甲,在澄澈的蓝天下显得格外炫目。乔琳的生活如同进入了一条平稳而深邃的航道,新理论的构建在突破初期瓶颈后,虽依旧繁琐,却稳步推进;与材料学院的合作数据持续积累,等待着下一轮的分析与碰撞。
就在这按部就班的节奏中,一封来自海外的邮件,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不同于以往的涟漪。
发件人是她在杭州研讨会上有过一面之缘、并简短交流过的史密斯教授,一位在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来自北美一所顶尖研究所。邮件措辞礼貌而直接,先是称赞了乔琳在研讨会上的报告,认为她的模型“极具原创性和洞察力”,随后话锋一转,询问她是否有兴趣在明年夏季,申请他们研究所为期三个月的暑期访问学者项目。
“我们这里有许多优秀的实验团队,正在从事与你理论方向密切相关的研究,”史密斯教授在邮件中写道,“相信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能对彼此的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期待你的考虑。”
乔琳看着屏幕上的英文字符,握着鼠标的手指微微收紧。这不是之前那种泛泛的、关于未来博士后的试探性询问,而是一个具体、明确且极具分量的邀请。那个研究所,是她所在领域无数研究者向往的圣地之一。
心脏难以抑制地加速跳动了几下,一股混合着兴奋、憧憬与一丝不确定的情绪悄然升起。她几乎能想象到,在那个汇聚了世界顶尖头脑的地方,与最前沿的实验结果碰撞,与顶尖的理论学者交锋,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但她没有让自己沉浸在这种情绪中太久。她关闭了邮件界面,起身走到窗边,让微凉的秋风拂过面颊。《青木养身功》在心念驱动下运转,将那份初闻邀约的悸动缓缓抚平,回归到惯常的沉静。
机遇背后,是更严峻的挑战。陌生的环境,更高的平台,更激烈的竞争。她的英语交流能力能否胜任深入的学术讨论?她的理论模型能否经受住更苛刻、更多样化的实验检验?离开陈教授和熟悉的环境,独自在海外顶尖研究所立足,她准备好了吗?
这些问题,如同隐藏在炫目邀约背后的暗礁,需要她冷静审视。
她没有立刻回复邮件,也没有急于向任何人透露这个消息,包括陈景明教授。她需要时间独自消化、权衡。
接下来的几天,她照常上课、去实验室、阅读文献,但心思的底层,始终萦绕着这个来自远岸的邀约。她开始有意识地浏览史密斯教授所在研究所的网站,了解他们各个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查看近期发表的重要论文。她也在心里默默评估自己目前的研究进度,估算着到明年夏季,手中的工作能推进到何种程度,是否具备足够的“筹码”去进行这样一次访问。
这天,陈景明教授将她叫到办公室,讨论新理论框架中的一个技术细节。讨论结束后,陈教授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最近有没有收到什么有意思的学术消息?”
乔琳抬起眼,对上陈教授那双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睛。她知道,陈教授在学术圈深耕多年,人脉广阔,或许已经听到了什么风声,或者,只是基于对她能力的判断,预感到她开始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她略一沉吟,没有隐瞒,将史密斯教授的邀请简单陈述了一遍,语气平静,听不出太多倾向性。
陈景明听完,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只是点了点头。
“史密斯是个实干家,他的邀请,分量不轻。”他端起茶杯,呷了一口,目光落在乔琳身上,“你怎么想?”
“机会很好,但挑战也很大。”乔琳如实说出自己的考量,“我还在评估自己是否准备好了,以及 timing 是否合适。”
陈景明放下茶杯,语气平淡却带着力量:“机会不会等你完全准备好才出现。重要的是,你是否有抓住它的勇气,以及承担后果的底气。你的理论工作已经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出去看看,接触不同的研究范式,开阔眼界,是好事。至于挑战……”他顿了顿,“哪里的科研没有挑战?待在国内,待在同一个组里,挑战就会少吗?”
他的话像一把锤子,敲碎了乔琳心中那层犹豫的外壳。
“我明白了,教授。”乔琳的眼神重新变得清明而坚定。
“当然,去不去,最终决定权在你。”陈景明最后说道,“无论做什么决定,把手头的工作扎实做好,才是根本。”
从办公室出来,乔琳感到肩上的压力似乎重了一分,但内心的方向却更加清晰。陈教授没有替她做决定,却帮她拨开了迷雾,让她看清了问题的核心——不是“能不能”,而是“敢不敢”,以及如何将这次机会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助力。
回到自己的位置,她重新点开那封邮件,开始构思回复。她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拒绝,而是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提出希望能了解更多关于访问学者项目的具体安排、可能合作的课题组以及相关支持条件。她需要更多的信息,来做出最审慎、也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决策。
回复邮件发送出去后,乔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体内青莲本源安静流淌,滋养着她因重大抉择而略显紧绷的神经。它无法告诉她该如何选择,却保障了她能在面临人生岔路时,始终保持心境的澄澈与思维的清晰。
远岸的灯火已经亮起,闪烁着诱人而未知的光芒。是否扬帆前往,何时启航,舵,依旧牢牢握在她自己手中。
秋日晴空下,青荷静立,根系深植,亭亭之姿已初具迎风远眺的格局。未来的海图,正等待着她亲手描绘上新的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