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被正式接受的消息,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最初的涟漪渐渐扩散、平复,最终沉淀为湖底一抹坚实的底色。对乔琳而言,这份认可带来的兴奋与激动,早已在漫长的修改和等待中,被淬炼成了一种更深沉、更内敛的力量。
正式的电子版录用通知和期刊排期信息,安静地躺在邮箱里。乔琳将它打印出来,与其他重要的学术资料一起,收进了文件夹。没有欢呼,没有庆祝,她只是在那天晚上,独自去校外常去的那家面馆,点了一份加量的大排面,安静地吃完。食物带来的饱腹感和温暖,以及体内青莲本源随之而来的、细微而持续的滋养,便是她对自己最大的犒劳。
然而,外界的反馈却开始如同涓涓细流,逐渐汇拢。
最先到来的是几封来自陌生邮箱的邮件。有的是读了预印本(在论文正式刊出前,学者们常会将稿件公开在预印本网站上供同行讨论)的同行,来信询问模型某个细节的实现方法;有的是研究方向相近的海外博士生,希望能交流一些技术问题;甚至还有一封来自某国外研究所的副教授,信中对她的工作表示赞赏,并试探性地询问她是否有意向在未来申请博士后的位置。
乔琳对待每一封邮件都极为认真。对于技术咨询,她在不涉及未发表核心数据的前提下,尽可能清晰地解答;对于交流请求,她礼貌回应,但保持着适度的距离;对于那封来自海外副教授的信,她谨慎地表达了感谢,并表示目前仍专注于博士阶段的课题,暂未考虑那么长远。回复措辞得体,不卑不亢,既展现了合作的开放性,也守住了自己的节奏和边界。
陈景明教授对此乐见其成。“开始有人主动找上门了,这是好事。”他在一次组会上提到,“说明你的工作真正进入了学界的视野。保持住这个势头,但不要被这些杂音干扰了主线任务。”
乔琳明白陈教授的意思。名声初显,带来的不仅是机遇,也可能分散精力。她需要更加专注,将这份认可转化为下一阶段研究的动力。
实验室内部的氛围也悄然变化。之前或许还有人对这位低年级师妹的“幸运”或“天赋”抱有微妙的观望,如今则更多是实打实的认可。她展现出的不仅是灵光一现的创意,更是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将理论模型成功推向实验验证的执行力。这让她在团队中的话语权无形中提升了许多。
与材料学院李老师那边的合作论文也完成了初稿。李老师将稿件发给她审阅,乔琳仔细检查了其中涉及自己理论模型的部分,确保表述精准无误。这篇合作论文,是她的理论在另一个领域成功应用的又一力证。
夜深人静,乔琳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并没有立刻休息。她盘膝坐在床上,意识沉入体内。那缕青莲本源如同温顺的星云,在丹田处缓缓盘旋,散发着润物无声的滋养气息。它能改善她的体质,优化她的精力,却无法直接提升她的智力或悟性。所有的学术成就,依然来自于她一点一滴的积累、一遍又一遍的推敲、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自我。
但这本源,给了她承受这种高强度消耗的体魄,和面对压力与质疑时,始终保持内心沉静的底气。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循环:学术上的突破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自信,反过来滋养心境;而平和坚韧的心境与健康的身体,又为持续的学术攀登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她想起前世那个在命运洪流中无力挣扎、最终选择放弃的自己,再看看如今这个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自己声音、并能冷静应对随之而来各种关注的自己,恍如隔世。
那篇论文的录用,是一个句点,为前一阶段的工作画上了圆满的终止符;更是一个冒号,预示着新的、更富挑战的篇章即将开启。
落定的,是过去努力的回响;升起的,是未来探索的号角。
青荷静立,不为风动,不为名累,只专注于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脚下的土壤,因这第一颗果实的落下,而变得更加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