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修改稿提交后,又是一段沉寂的等待。但这一次,乔琳的心境已截然不同。她不再被动地悬着一颗心,而是将审稿人那些尖锐的问题和自身补充论证的过程,内化为了更坚实的知识根基与更严谨的科研习惯。她知道,无论结果如何,她都已从中获益良多。
生活回到了熟悉的节奏,并行处理着博士课题与材料学院的合作。许妍偶尔会发来信息,多是倾诉高三的压力,乔琳依旧用她理性而克制的方式回应,像一盏稳定而遥远的灯,不涉足太深,却提供着清晰的光亮。父母那边,再没有类似的“饺子邀约”,某种心照不宣的、冷淡的平衡似乎已经形成。
这天,她正在材料学院的实验室,与王博士后一起分析最新一批定向控制氧化层厚度后的样品数据。高分辨电镜的图像清晰地显示,界面处的结构确实按照预设的方案发生了变化。
“数据出来了。”王博士后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将初步处理后的电学性能测试结果投射到屏幕上。
乔琳凝神看去。曲线不再是之前那种杂乱无章或符合旧有理论的平滑走势,而是在特定的偏压区间,出现了一个清晰的、陡峭的跃变峰——这个特征,正与她模型预测的、在特定氧化层厚度下会出现的量子受限效应高度吻合!
“就是这里!”乔琳指着那个跃变峰,声音依旧平静,但眼眸中却亮起了锐利的光。她迅速调出自己之前的模拟计算曲线,将两条曲线叠放在一起。
虽然存在细微的噪声和背景干扰,但两条曲线的主要特征,尤其是那个关键峰位的位置和形状,重合度极高!
王博士后盯着屏幕,反复对比,脸上的那点不情愿和质疑,终于被惊讶和一丝兴奋所取代。“……竟然真的对上了!”
这意味着,乔琳的模型不仅成功地解释了过去无法理解的“异常”数据,更准确地预测了在新制备条件下会出现的新物理现象!这是理论模型具备强大预测能力的最有力证据。
“还需要更多不同厚度序列的样品进行系统验证,排除偶然性。”乔琳迅速冷静下来,提醒道,“但初步来看,这个方向是对的。”
李老师闻讯赶来,看着屏幕上的数据对比,用力拍了拍乔琳的肩膀,笑容满面:“好!乔琳,你这模型立了大功!这为我们理解这类界面物理打开了全新的思路!”
这一次,课题组其他成员看向乔琳的目光,彻底变了。那里面不再有审视和疏离,取而代之的是认可,甚至是一丝敬佩。在硬邦邦的实验数据面前,所有的质疑都烟消云散。
合作的坚冰被实实在在的成果打破,后续的工作推进骤然顺畅起来。乔琳知道,她在材料学院这个“客场”,算是真正站稳了脚跟。
带着这份成果带来的充实感回到物理系实验室,邮箱里,另一封期待已久的邮件,正静静地躺在收件箱的最顶端。来自期刊编辑部。
乔琳点开邮件,快速浏览。
“……我们很高兴地通知您,您的稿件已被接受……”
没有狂喜,没有激动得跳起来。一种深沉的、如同磐石落地般的安定感,缓缓包裹了她。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那行字,看了很久。
前世的画面碎片般闪过——高考失利通知、父母失望的眼神、冰冷的河水……那些曾经将她拖入深渊的重量,在此刻,被这篇正式被学术殿堂接纳的论文,被那个在交叉学科领域初露锋芒的模型,轻轻地、却又无比坚定地托住了。
她依然是那个背负着沉重记忆的乔琳,但她的脚下,已经铺就了足以承载这一切的、由知识与努力构筑的坚实大地。
陈景明教授不知何时站在了她身后,看到了屏幕上的邮件内容。他没有说话,只是伸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
这一个简单的动作,胜过千言万语的褒奖。
乔琳回过头,对上陈教授的目光,露出了一个清浅却无比释然的笑容。
“谢谢教授。”
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是她在学术长河中投下的第一颗石子激起的回响。但这一声回响,足够响亮,足够证明,她选择的这条路,走对了。
青荷不语,亭亭净植。下有沉泥旧事,上有新蕊初绽,迎风承露,向阳而生。她的世界,正在她一步一个脚印的开拓下,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