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的时光,如同攥紧的沙,在指缝间流逝得飞快。毕业设计的压力、直博申请材料的准备、与研究所那边的持续沟通……诸多事务交织,构成了乔琳大学生涯最后一年繁忙而有序的基调。然而,与高三那种被命运驱赶的窒息感不同,此刻的忙碌,是由她亲手编织、指向明确未来的主动选择。
1. 论文答辩,沉稳收官
毕业设计答辩会上,乔琳站在讲台前。她选择的课题,正是基于暑期在研究所时那份“特别考题”的延伸与深化。她没有炫技,而是用最严谨的逻辑、最清晰的语言,层层递进,展示了她如何从一个看似微小的数据异常出发,构建理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最终得出具有创新性和潜在应用价值的结论。
台下坐着院系里最严格的几位教授。他们提出的问题尖锐而深刻,乔琳却始终从容不迫。她引经据典,数据信手拈来,应对自如,甚至在某些环节,与教授们进行了颇有深度的学术探讨,其展现出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已然超越了一名优秀本科生的范畴。
答辩结束,评委席上短暂的沉默后,是自发的掌声。最高等级的“优秀”评价,毫无悬念。
走出答辩教室,春日暖阳洒满长廊。乔琳轻轻呼出一口气,心中并无太多波澜,只有一种水到渠成的坦然。大学的学业,至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 家书与抉择,无声的告别
毕业前夕,她收到了母亲王亚珍寄来的一封信。信里絮叨着家常,询问她的毕业去向,字里行间带着小心翼翼的打探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悔意。信末提到,父亲乔建斌的身体不如从前,酒喝得少了,话也更少了。
乔琳看完,将信纸缓缓折好,放入抽屉深处。她没有回复具体的工作或深造去向,只是简短地汇了一笔钱回去,附言:“保重身体。”
她知道,那个家,她终究是回不去了。不是地理上的距离,而是心灵上的鸿沟早已无法跨越。她无法原谅父母前世今生的算计与凉薄,但也无意再去怨恨。如同对待许妍一样,经济上的适度支持,是她基于血缘所能做到的极限,也是她为自己划下的、清晰无比的界限。
她的未来,在更广阔的天地。
3. 硕果累累,前路铺就
直博的申请一切顺利。陈教授亲自为她撰写了强有力的推荐信,加上她无可挑剔的学业成绩、顶尖竞赛的荣誉、以及在研究所出色的实践表现和那份独具慧眼的“研究报告”,她毫无悬念地获得了录取资格,并赢得了全额奖学金。
消息正式确认的那天,她独自一人在图书馆顶楼站了很久。夕阳西下,将天边染成瑰丽的锦缎。她想起那个冬日在冰冷河水中绝望下沉的自己,想起重生后第一个清晨,在寒风中奔跑记忆单词的决绝,想起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深夜,想起研究所里那些殚精竭虑的日夜……
恍如隔世。
体内那缕青莲本源似乎感应到她心潮的起伏,温润地流转着,抚平一切激荡,最终归于一片浩瀚的平静。
4. 毕业典礼,独自的加冕
毕业典礼那天,校园里充满了鲜花、掌声与离别的愁绪。许多同学在家人的簇拥下,笑容灿烂地合影留念。乔琳穿着学士服,独自一人走在人群中,身影清寂,却脊背挺直。
她不需要任何人的见证与加冕。她的成人礼,早在一次次与命运的抗争、与自我的超越中完成。这份毕业证书和直博录取通知,就是她给自己最好的加冕礼。
她看到了许妍。妹妹特意赶来,捧着一束小小的向日葵,眼睛亮晶晶的。“姐,恭喜你!你真棒!”许妍如今也大方了许多,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乔琳接过花,脸上露出了一个真切而温和的笑容。“谢谢。你呢,实习找得怎么样?”
“有几家电视台在接触,还在选。”许妍语气轻快,“姐,你借我的钱,我记着呢,等工作了一定还你!”
乔琳笑了笑,没有多说。她希望许妍能真正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5. 青荷初绽,向光而行
典礼结束,人群渐散。乔琳脱下学士服,小心折叠好,如同告别一个时代。她回到即将退宿的寝室,最后检查了一遍行囊。依旧是简单的几件衣物,几箱最重要的书籍和笔记,还有那台陪伴她许久的二手笔记本电脑。
她拎起行李,走出宿舍楼,没有回头。
校门外,是车水马龙,是人声鼎沸,也是无限可能的未来。
她知道,踏上直博的道路,意味着更艰辛的探索,更孤独的攀登。但她无所畏惧。
青荷生于泥泞,历经寒冬,于绝望中萌发新芽,于抗争中舒展枝叶,于沉寂中深扎根基,终在大学这片水域,洗尽铅华,绽放出第一抹清丽卓绝的风姿。
这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她将携着这身铮铮傲骨,带着满腹学识与智慧,怀着对真理的敬畏与渴求,走向更高的学术殿堂,走向更广阔的人生天地。
阳光正好,落在她身上,勾勒出她坚定而充满生命力的轮廓。
乔琳,或者说,青荷,微微仰起头,迎向那光芒。
她的脚步沉稳,她的目光澄澈,她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向光而行,必将愈发耀眼。
(本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