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科研实践开始前,有一段短暂的空白期。乔琳买了张火车票,去了许妍所在的城市。那也是一所不错的大学,以新闻传播专业见长,距离乔琳的学校有几个小时的车程。过去近三年,她们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偶尔的信件和更偶尔的电话。许妍在信里会写大学生活的新奇,写课业的压力,字里行间依旧带着一丝怯怯的依赖。乔琳的回信总是简短,多是鼓励她好好学习,言语克制。
火车抵达时,许妍已经等在出站口了。三年不见,当年的小姑娘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眉眼间能看出与乔琳相似的轮廓,只是气质截然不同。许妍的眼神里带着大学生特有的朝气,却也残留着一丝从小养成的、不易察觉的小心翼翼。她看到乔琳,眼睛一亮,用力挥了挥手,快步迎了上来。
“姐!”许妍的声音带着雀跃。
乔琳打量着她,妹妹穿着干净的牛仔裤和t恤,脸色红润,看起来大学生活过得不错。她心中微微一定,脸上露出一丝浅淡的笑意:“等很久了?”
“没有没有,我也刚到。”许妍连忙说,很自然地想接过乔琳手里简单的行李袋,被乔琳轻轻避开了。
“不重,我自己来。”
姐妹俩并肩走向公交车站。许妍叽叽喳喳地说着学校的趣事,哪个老师讲课有趣,参加了什么社团活动。乔琳安静地听着,偶尔问一两句。阳光洒在身上,带着夏日的热度,乔琳能感觉到体内青莲本源在这种温暖环境下似乎更活跃了些,但她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观察许妍的状态上。
1. 校园漫步,无声的差距
走在许妍的校园里,环境同样绿树成荫,青春洋溢。但乔琳能敏锐地感觉到,这里的学术氛围、资源投入,与自己所在的顶尖学府存在着肉眼可见的差距。她没说什么,只是听着许妍介绍图书馆、教学楼,心里却在冷静地评估着妹妹所处的平台。
中午,许妍带着乔琳去了她们食堂。打饭的时候,乔琳注意到许妍下意识地避开了几个价格稍贵的荤菜。坐下后,许妍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学校的补贴饭卡,额度不太够吃到月底,得省着点……”
乔琳点了点头,没说什么,将自己餐盘里一块最大的排骨夹到了许妍碗里。
2. 寝室交谈,清晰的边界
饭后,乔琳去了许妍的寝室。四人间,有些凌乱,充满了生活气息。其他室友不在。乔琳在许妍的书桌前坐下,目光扫过书架上那些新闻传播学的教材和一些文学小说。
“学习跟得上吗?”乔琳问。
“还行,就是有些理论课有点难背,”许妍挠挠头,“而且,我们专业实践很重要,有时候想跟同学出去拍点小片子,设备、交通……都是钱。”她说着,声音低了下去,偷偷看了乔琳一眼。
乔琳看着她,心中了然。父母那边,自从她彻底独立后,似乎将更多的期望和压力转移到了许妍身上,但经济上的支持恐怕依旧有限。许妍的困境,她前世也曾体会。
她没有绕圈子,从随身携带的、看起来普通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准备好的信封,推到许妍面前。
许妍愣住了:“姐,这是……”
“里面是五千块钱。”乔琳的声音平静无波,“是借给你的。”
3. “借”与“还”的意义
“借……借给我的?”许妍重复着,眼睛瞪得大大的。
“对。”乔琳看着她,眼神清晰而坚定,没有任何施舍的意味,也没有掺杂过多温情,更像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划定一条界限。“这笔钱,你可以用来改善伙食,买必要的学习资料,或者支付一些合理的实践开销。但是,”
她顿了顿,确保许妍听清楚了每一个字:“这笔钱不是给你的,是借给你的。你需要记帐,等工作以后,有能力了,要还给我。”
许妍看着姐姐,嘴唇动了动,眼眶有些发红。她明白,姐姐这不是小气,更不是不近人情。这是一种比单纯给予更用心的方式。这笔“借款”划清了姐妹间可能因经济产生的纠葛和依赖,同时也赋予了许妍一份责任和尊严——她不是被施舍的对象,而是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去偿还债务的独立个体。
“姐……谢谢你。”许妍的声音有些哽咽,她用力握紧了那个信封,仿佛握着的不是钱,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期望和一种全新的关系定义。
“不用谢,记住是借的就行。”乔琳语气依旧平淡,“好好读书,新闻行业不容易,肚子里有货,手上才有活。以后遇到具体困难,可以跟我说,但前提是你自己已经尽力了。”
4. 告别与期许
乔琳没有多留,下午便离开了。许妍送她到校门口,看着姐姐独自一人、背影挺拔地汇入人流,渐渐消失,心里五味杂陈。有收到援助的温暖,有对未来的茫然,更有一种被姐姐无形中推动着必须前行的压力。
回程的火车上,乔琳看着窗外飞驰的田野。帮助许妍,是她基于血缘和前世记忆的一份责任,但她绝不会让这份责任成为捆绑自己的新枷锁。“借贷”关系是最清晰、最不易产生后续麻烦的方式。她尽了作为姐姐的心意,也守住了自己独立自主的边界。
她希望许妍能明白,出路终究在自己脚下。就像她一样,斩断过往,凭借自身的努力和一点机缘,一步步从泥泞中走出。
青荷展叶,偶为旁侧幼苗遮去一丝风雨,却绝不会代替其承受所有,亦不会让其依赖成性。
各自的命运,终究需要各自去承担,去开拓。
处理完家事牵绊,她的心神,已全然投向即将到来的、在顶尖研究所的挑战。那里,将是属于她一个人的,真正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