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按部就班地展开。
教室,食堂,图书馆,宿舍,四点一线的生活平淡却充实。
林志华如饥似渴地吸收着金融知识。
宏观经济学课上,头发花白的孙教授正讲到国际经济联动与危机传导机制。
并以正在发酵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为例。
孙教授敲着黑板,语气严峻:
“希腊只是冰山一角,其深层问题在于货币联盟设计与财政政策独立的根本性矛盾。”
“市场信心极其脆弱,任何负面消息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林志华心中一动,他知道他得把他自己学到的知识转为实战才行。
他需要一个真实的例子来验证自己的学识。
他记得,欧债危机确实因为某个突发事件而急剧恶化过一次。
然后引发了全球市场的剧烈震荡。
下课后,他立刻来到图书馆机房,检索着近期的国际新闻。
找到了!
一条并不起眼的短讯:
爱尔兰政府首次承认其银行业需巨额注资,或引发新一轮主权信用担忧。
就是它!
这信息一出,市场会率先恐慌,欧元暴跌,避险资金会疯狂涌向美元和黄金…
王浩拿着水杯走过来,瞥了眼屏幕:
“志华,看什么呢?一脸严肃。爱尔兰?欧债危机又升级了?”
林志华推测:
“可能不止升级,孙教授不是说矛盾很深吗?一点火星可能就会引爆。”
王浩不置可否:
“理论上是这样,但市场情绪难以预测。模拟盘你做了空欧元的头寸?”
林志华点头:
“正打算这么做。我想验证下我这段时间学习的成果。”
学校提供的金融模拟交易平台是检验课堂知识的最佳试验场。
回到宿舍,林志华立刻登录模拟盘账户。
他没有全部押注,而是运用刚学的衍生品知识,构建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对冲组合:
主力是做空欧元兑美元的期货合约。
同时,用一小部分资金买入具有避险属性的黄金期货看涨期权。
并预留了部分保证金以防短期波动。
张猛凑过来看:
“玩这么大?模拟盘而已,直接满仓干啊!”
林志华没有多说。
同时,他犹豫片刻,还是登录了自己那个只有几千块人民币的真实小额交易账户。
依样画葫芦,但头寸规模极小,只动用了不到十分之一的资金。
接下来的两天,市场风平浪静,甚至欧元还小幅反弹了一下。
张猛时不时调侃:
“志华,你的火星好像哑火了?”
林志华不为所动,只是每天更加密切关注新闻。
第三天凌晨,欧美交易时段,重磅炸弹终于引爆:
国际评级机构突然宣布大幅下调爱尔兰主权信用评级至垃圾级边缘,并警告其银行业崩溃风险!
消息一出,全球市场应声而动!
欧元直线暴跌,美元指数狂飙,黄金价格也应声上涨!
第二天早晨,当林志华醒来打开手机查看行情时。
即便早有心理准备,还是猛地吓了一跳。
模拟盘账户里,他的组合盈利惊人。
空头欧元期货获利最丰,黄金看涨期权也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而那个小小的实盘账户,虽然绝对金额不大,但收益率却高得吓人。
张猛他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新闻,又指着林志华模拟盘的盈利数字。
“我靠!志华!你神了!你预测对了!欧债危机真的爆了!”
王浩也从床上探出头,脸上写满了惊讶和佩服:
“你不是瞎蒙的?你真的分析了基本面?”
陈小乐也难得地摘下耳机,好奇地望过来。
林志华压下心中的激动:
“算是课堂知识和一点运气结合吧。
孙教授讲的理论框架很关键,我只是顺着推演了一下。”
当天上午的课上。
几位教授都不约而同地以这次突然恶化的欧债危机作为活教材进行分析。
林志华认真听着,将自己基本的操作与教授们的专业解读相互印证。
对宏观分析和衍生品工具的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课后,他甚至在走廊里被孙教授叫住。
孙教授话里带着赞赏:
“林志华,我听说你在模拟盘上提前布局了?”
“思路很清晰,尤其是用了期权做对冲,不是单纯的投机,很有风险意识。很好!”
林志华在模拟盘上精准预判欧债危机恶化节点并成功对冲盈利的消息。
像一阵风似的在金融系乃至整个经管学院传开了。
起初只是小范围的同学间议论!
但随着几位授课教授在课堂上将此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正面案例提及。
林志华的名字迅速变得瞩目。
走在去教学楼的路上,他开始感受到一些陌生的目光。
偶尔会有不认识的同系同学跟他打招呼:
“嘿,你就是林志华吧?厉害啊!”
食堂里,有时也能听到邻桌传来的讨论:
“…对,就是那个学生,据说模拟盘一周赚了百分之好几十…”
张猛更是成了他的义务宣传员,逢人便吹嘘:
“我室友!那波欧债危机,比巴菲特还牛!”
这种突如其来的关注让林志华有些不适。
最先找上门的是同班和同系的同学。
课后,经常有人围过来问他怎么看某个宏观经济数据,或者对某只股票的看法。
“志华,你觉得美国下一步的量化宽松政策会怎么走?”
“林同学,人民币升值压力这么大,对出口板块是不是利空?”
这些问题,林志华大多谨慎应对。
他会结合课堂所学的框架进行分析,给出中规中矩,符合当前认知水平的回答。
绝不妄谈具体的政策节点或价格点位,避免言多必失。
“这个问题孙教授上次课提到过,关键看失业率和通胀的权衡…”
“长期来看产业升级是趋势,但短期波动确实存在…”
他谦逊的态度和扎实的理论引用,反而赢得了更多好感。
大家觉得他不仅运气好,而且确有实力。
一天晚上,陈小乐神色严肃地坐到他身边:
“志华,我们组个学习小组吧,就我们两个。”
林志华有些意外。
陈小乐是出了名的独行侠,且心高气傲。
“为什么是我?”
陈小乐直言不讳:
“因为你不是瞎蒙的。”
“我复盘了你的模拟盘操作,仓位管理和对冲策略的应用很老道。”
“不像新手的手法。我认为你的分析框架有独到之处。”
“合作能提高效率,我们可以一起研究数据,测试策略。”
这是一个理性的提议。
林志华略作思考便答应了。
有名气,自然也少不了质疑和挑战。
高年级的一些学长学姐,尤其是金融投资协会的骨干,对此不以为然。
协会的例行研讨会上。
一位大四的学长在做完市场分析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点名:
“听说今年出了个天才,模拟盘做得风生水起。”
“林志华学弟也在吧?不如来给我们讲讲高见?”
话中带刺,场下的目光瞬间聚焦到林志华身上。
苏清瑶坐在前排,担忧地看了他一眼。
林志华平静地站起来,没有怯场:
“学长分析得很全面,我学到了很多。”
“我上次只是基于课堂知识,对欧债危机的深层矛盾做了推演。”
“加上一些运气,谈不上什么高见。”
“还有很多需要向各位学长学姐学习的地方。”
他不卑不亢,将功劳归于运气和课堂知识,既尊重了对方,也化解了挑衅。
几位在场的老师暗自点头。
会后,那位学长反而主动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
“小子,心态不错。有兴趣来协会发展部吗?我们需要人才。”
晚上一起从图书馆回宿舍的路上,苏清瑶揶揄道:
“你现在可是名人了。感觉怎么样?”
林志华实话实说:
“有点麻烦。我不太习惯。”
苏清瑶轻声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这次是出了风头,但也让很多人注意到了你。”
“我听说……甚至有一些校外搞私募的学长都开始打听你了。”
“你还是要小心一点,模拟盘和实盘是两回事,市场很复杂的。”
她继续说道:
“而且……我爸也问起你了。他好像……挺惊讶的。”
他郑重地说:
“谢谢。”
出名之后,在一些不相关的场合,他也遭遇了尴尬。
在公共选修课上,有别的学院的同学慕名而来,塞给他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一只股票代码,问他能不能买。
张猛也时常咋咋呼呼:
“志华,快帮我看看,我这模拟盘买的中石油啥时候能解套?”
这些过度的,甚至盲目的关注,让林志华哭笑不得。
他不得不反复强调:
“我只是学生,那次更多是运气和课堂知识的结合,市场是不可预测的。”
他越发体会到,名声是一把双刃剑。
它带来了认可和机会,也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