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财经大学图书馆的旧报刊阅览室。
林志华独自坐在最角落的位置。
面前摊开着2010年下半年的《经济观察报》合订本。
他揉着眼睛自语:“接下来该如何规划呢?”
他翻开笔记本,列出可能的机会领域:
比特币及相关技术,移动互联网创业。
政策红利行业,还有就是被低估的资产。
首先从最熟悉的比特币开始,然后是移动互联网领域。
他记得“智能手机普及”和“App创业热潮”。
他决定从当时的媒体报道中寻找些线索。
他从2010年7月开始,查阅旧报刊。
逐月翻阅《经济观察报》《计算机世界》和本地《上海证券报》。
在2010年8月的《计算机世界》中,一篇关于苹果公司的报道引起他的注意:
“iphone 4引发抢购热潮,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
配图是上海苹果店外排长队的场景。
“对了,iphone 4……”
林志华快速记录:
“智能手机普及关键节点,App开发机会。”
继续翻阅!
2010年10月的《经济观察报》有一整版讨论“团购网站百团大战”。
提到美团、拉手网等公司疯狂融资。
这是o2o商业模式的起点。
最关键的发现来自2011年1月的《上海证券报》。
在不起眼的角落,一则短讯写道:
“央行发放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宝、银联商务等27家企业获批。”
林志华猛地坐直身体。
就是这个!
第三方支付合法化将催生整个互联网金融生态。
他仔细记下获批企业名单,发现除了支付宝,还有不少后来消失的名字。
“需要重点关注这些企业……”
他自语:“投资腾讯和国内科技公司。”
在2011年2月的报纸中,他发现国务院发布“关于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的通知”。
其中提到“警惕新型电子货币风险”。
这天下课后,他特意去了校外的网吧!
那里对访问境外网站限制较少。
用新注册的邮箱账号登录,他小心翼翼搜索英文关键词。
结果令人失望。
大多数英文报道都停留在表面,远不如他记忆中的深刻。
直到他偶然点进一个叫“techcrunch”的博客,才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2011-03-01】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突破3亿
【2011-02-18】Groupon模式在中国引发投资热潮。
【2011-01-30】比特币价格突破1美元
林志华兴奋地记录这些信息,却没注意身后有人靠近。
张猛突然拍他肩膀:
“看什么呢?全是英文,牛逼啊!”
林志华慌忙关闭页面:
“随便看看……学英语。”
张猛凑近屏幕:
“得了吧,比特币现在涨到快1美元了,你囤了不少了吧?该卖了吧!”
林志华含糊其辞:“再等等……我觉得还能涨。”
第二天,他借口“准备英语演讲”,向外语学院同学借了阅览证。
那里有境外报刊区,可以合法看到《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国际媒体。
在2011年1月的《金融时报》中,他发现一篇重磅报道:
“中国计划投资5000亿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提到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技术。
林志华几乎喊出声:“这就是了!”
政策红利行业!
他快速记下具体领域:光伏发电、锂电池、云计算……
他需要在这些领域寻找投资或创业机会。
连续一周的调查研究让林志华疲惫不堪,但成果显着。
最大的收获来自一则看似无关的社会新闻。
在2011年1月的《南方周末》上,一篇报道提到“农民工返乡创业潮”。
配图中有个年轻人拿着新款智能手机。
林志华猛然想起!
这就是短视频和直播应用的潜在用户群!
农村市场的智能设备普及将比想象更快,而这点在当时被几乎所有分析师忽略。
带着这些发现,林志华召开了团队特别会议。
“除了比特币,我们应该关注更广阔的机会。”
他展示精心整理的资料:
“移动互联网、政策红利行业、甚至下沉市场……
我们将逐步在这些行业进行投资。”
队友们震惊于他的研究成果。
赵明问道:“这些信息从哪来的?”
林志华说道:
“主要是公开资料分析,结合国外媒体报道的趋势判断。”
王浩对技术趋势最感兴趣:
“App开发确实越来越热,我们要不要做移动版?”
林志华点头:“可以尝试,但先聚焦核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