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鸿钧道祖的默许乃至变相支持,以及魔祖罗睺阴谋的暴露,原本只是人族与天灾的抗争,演变成了席卷整个洪荒正道的救援行动。三清门下、天庭众妖、女娲门人、龙族水裔、乃至散修大能,无数仙光遁影降临东洲,各展神通,合力对抗这场由天道引发,被魔道利用产生的浩劫。
仙神们或以移山填海之大神通,搬运土石,为大禹规划的泄洪河道开辟路径;或以指地成钢之玄妙法术,加固新开辟的河床,防止被汹涌洪水再次冲垮;或以甘霖普降之慈悲心,净化被污染的水源,驱散弥漫的瘟疫与死气;更有擅长治疗者,如慈航道人、玄都大法师等,奔走于灾民之间,活人无数。龙族更是倾尽全力,无数龙子龙孙潜入水底,梳理暗流,引导主流,成为了大禹治水不可或缺的水下先锋。
一时间,原本哀鸿遍野的东洲大地,重新焕发出生机与希望。幸存的人族在各路仙神的帮助下,开始重建家园,清理淤泥,恢复生产。肆虐的洪水虽依旧凶猛,但在如此庞大的力量介入下,其破坏力被限制在了可控的范围之内,洪荒生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有效救助。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救灾只是治标,真正的根本,还在于大禹能否成功将这片泽国之水,按照其规划的路线,引入东海。这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对人族意志与能力的终极考验。
方丈仙岛,无支祁奉师命协助大禹,却发现大禹只是在看地图,根本没有治水的意思。这猴子耐不住性子,跑了回来。抓耳挠腮,看着李茶,忍不住问道:“师尊,既然诸位师兄师姐,还有那么多仙神都出手了,您老人家神通广大,为何不直接施展袖里乾坤或者移星换斗的大神通,把这漫天的洪水一口气给收了?岂不省事?那大禹也没什么用处?”
李茶闻言,轻轻放下手中的茶盏,目光深邃地望向东洲方向,摇了摇头,淡然一笑:“痴儿,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洪水之劫,虽起于天道之失,魔道之谋,但如今,它更已成为人族自身之事,是人道觉醒道路上必须亲自跨越的一道天堑。”
他耐心解释道:“若由我,或任何一位大能直接出手,挥手间平息洪水,看似解决了问题,实则扼杀了人族在磨难中成长、在抗争中凝聚的契机。大禹治水,其意义远不止于‘治水’本身。在这个过程中,人族将学会如何团结协作,如何观测天地,如何运用智慧改造自然,如何建立更有效的组织与制度。这份经历磨难,会让人族明白‘自强’,才是人道根基所在,远比单纯依靠外力解决问题更为宝贵。此中深意,岂能投机取巧?”
无支祁似懂非懂地眨了眨眼,他虽然灵智已开,但对于这种关乎族群气运与精神塑造的深层次道理,还是难以完全理解。但他素来敬畏师尊,既然李茶如此说,他便不再多问,恭敬领命:“弟子明白了,这就回去好好辅佐大禹。”
说罢,无支祁一个筋斗,化作一道水色流光,直奔东洲大禹所在的治水前线而去。
无支祁的回归,大禹的治水工程如虎添翼。这猴头天生乃是水之精灵,对水脉流向、地下暗河、漩涡潜流有着敏锐的感知。他能轻易找到最适合开凿河道的位置,预判洪水冲击的薄弱点,更能潜入深水,解决那些凡人甚至普通仙神都难以处理的暗礁与淤塞。大禹依仗其能,对水势的掌控更加得心应手,治水方案的推进速度大大加快。
不仅如此,鸿钧老儿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让九天玄女下凡,将一根天河定底的神铁——定海神针,赐予大禹。此神铁可随心意变化大小,更能精准测量江河湖海的深度与水压,成为了大禹勘测地形、规划河道的无上利器。
即便得到了如此多的助力,大禹肩上的担子并未减轻分毫。疏导洪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宏大工程。他需要统筹规划整个东洲的水系脉络,协调数百万乃至上千万民夫的劳作,分配各方支援的资源,处理因河道改迁而产生的部落迁移、田地补偿等无数纷繁复杂的事务。
他身先士卒,手持耒耜,与民众一同开山凿石,泥泞满身。他日夜奔波于漫长的治水工地上,足迹踏遍了东洲的每一处山川河流。传说,他曾在十三年的治水岁月里,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
第一次路过时,他听到屋内传来妻子女娇临盆的痛呼声,手下人都劝他回去看一眼。大禹驻足片刻,望着远方咆哮的洪峰和无数期盼的目光,硬起心肠,摇了摇头:“洪水肆虐,万千族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岂能因私废公?” 他朝着家门的方向深深一揖,转身毅然离去。
第二次路过,他的儿子启正在襁褓中哇哇啼哭,声音穿透门墙,牵动着这位父亲的心弦。手下人再次劝说:“首领,小公子尚在襁褓,您就进去看一眼吧。” 大禹抚摸着手中沾满泥土的耒耜,望着已经初见轮廓的新河道,咬牙道:“河道开辟正在关键时刻,一刻也耽误不得。治水无功,何以为家?” 他再次选择了过门不入。
第三次,他的儿子启已经能够蹒跚学步,咿呀学语,隔着门缝好奇地打量着外面这个风尘仆仆、如同野人般的陌生男子。妻子女娇倚门而立,眼中含泪,却带着理解与支持。大禹看着妻儿,喉头哽咽,千言万语堵在胸口。但他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朝着妻子重重地点了点头,用力挥了挥手,便率领治水队伍,奔赴下一个更为险峻的工段——龙门山。
他知道,每一次洪水的转向,都可能引发新的溃坝,淹没新的家园。他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资格,去享受片刻的天伦之乐。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又是十年光阴,在无数人族血汗与各方仙神助力的共同浇筑下,一条条人工开凿与自然河道结合的新水系网络,如同大树的根须,遍布东洲大地。汹涌的洪水被约束在这些河道之中,顺着地势,一路向东,奔腾不息。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便是那座如同天堑般拦住洪水入海的龙门山。此山岩石坚硬无比,寻常工具难伤分毫,且山势险峻,施工极其困难。
大禹亲临前线,与无支祁、应龙以及无数人族勇士、仙神助手一同,日夜不停地开凿。他们燃起熊熊篝火灼烧岩石,再以冷水泼洒,利用热胀冷缩使其崩裂,然后用青铜钎凿一点点敲碎搬运。无支祁潜入山底,寻找岩层薄弱处;应龙以龙尾横扫,击碎顽石;众仙神各显神通,辅助开山……
终于,在一个朝霞满天的清晨,随着大禹亲自挥动神斧,劈开最后一块顽固的巨岩!
“轰隆隆——!!”
积蓄已久的洪水,仿佛找到了最终的归宿巨龙,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以无可阻挡之势,穿过龙门山豁口,浩浩荡荡,奔流入海!
阳光刺破云层,洒在波光粼粼的新河道上,也洒在每一个参与治水、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生灵脸上。东洲大地的水患,至此,终于宣告平定!
洪水既平,东海龙王敖广前来拜会大禹,言辞恳切:“禹王,洪水虽入海,然海流亦需稳定,以免潮汐紊乱,再生灾祸。恳请禹王将定海神针赐予小龙,置于东海海眼,以镇波涛,保四方海域安宁,亦算是此宝功德圆满。”
大禹欣然应允,治水已毕,此神针于测量已无大用,能用以稳定海域,亦是功德一件。遂将定海神针交予龙王。龙王将其置于东海海眼,果然波涛渐息,海晏河清。此宝之后亦有诸多际遇,此是后话。
望着滚滚东逝、再无泛滥之虞的江水,大禹矗立良久,十三年的风霜雨雪,十三年的殚精竭虑,十三年的过门不入,此刻尽数化为一声悠长的叹息与无边的欣慰。人定胜天,虽借外力,但其志其行,已深深烙印在人族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