栈桥建好的第二天,晨曦刚把海面染成淡金色,负责值守码头的两名绯色近卫就察觉到了异常。
她们按照薇拉制定的轮岗制度,正沿着木质栈桥来回巡逻,靴底踩在木板上发出沉稳的“咚咚”声。
走到栈桥中段时,一名近卫的目光被木板上杂乱的印记吸引,她停下脚步,弯腰仔细观察。
那些印记分布在栈桥边缘,形状奇特,既不像兽类的蹄印,也不同于人类的脚印。
每一个印记都带着明显的蹼状痕迹,边缘还有湿润的水渍,显然是刚留下不久。
另一名近卫也凑了过来,两人交换了一个警惕的眼神,她们常年与荒野生物作战,深知任何异常痕迹都可能意味着危险。
她们没有贸然移动,而是立刻取出腰间的通讯水晶,向村里的薇拉传递了消息。
通讯水晶的光芒闪烁了三下,代表消息已成功送达。
两人则继续守在栈桥旁,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海面与周围的沙滩,防止未知生物突然袭击。
没过多久,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土路尽头传来,薇拉骑着战马疾驰而来,银色劲装在晨光中泛着冷光。
她身后跟着两名负责侦查的银月射手,她们手持魔法长弓。
眼神警惕地观察着四周的环境,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战马在栈桥入口处停下,薇拉翻身下马,快步走到印记所在的位置,蹲下身仔细查看。
她的手指轻轻拂过木板上的印记,指尖感受到残留的湿润与微凉,显然留下印记的生物刚离开不久。
印记的大小与成年人类的拳头相近,呈不规则的扇形,边缘清晰的蹼状纹路格外明显,底部还残留着一些细小的泥沙。
薇拉皱起眉头,脑海中快速搜索着关于荒野种族的知识储备,试图从记忆中找到匹配的信息。
她曾在军队的典籍中见过无数荒野种族的资料,这些资料是无数开拓骑士用生命换来的经验,此刻正飞速在她脑海中流转。
“不是海兽的痕迹。”薇拉站起身,目光投向平静的海面,轻声说道。
海兽的蹄印或爪印通常更加粗壮,且不会有如此规整的蹼状结构,更何况海兽很少会主动登上栈桥这种人工建筑。
“也不是两栖魔兽。”身旁的银月射手补充道,她的自然系元素感知能隐约捕捉到生物残留的气息,“这股气息很微弱,但带着明显的群居生物特征。”
薇拉点了点头,她也感受到了那股淡淡的、带着水腥气的气息,与两栖魔兽的凶戾气息截然不同。
她再次蹲下身,数了数木板上的印记数量,足足有十几对,分布得较为分散,像是一群生物杂乱地踏上栈桥后留下的。
这些印记有的重叠在一起,有的沿着栈桥边缘延伸,最后消失在靠近海面的木板末端,显然那些生物已经退回了海里。
“是小鱼人。”片刻后,薇拉终于确定了答案,语气肯定地说道。
这个结论让两名绯色近卫和银月射手都露出了了然的神色,小鱼人这个种族,在荒野中实在是太有名了。
它们和陆地上的哥布林一样,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荒野种族之一,几乎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现它们的踪迹。
哥布林霸占着陆地的各个角落,从森林、丘陵到平原、山谷,哪怕是废弃的人类据点,都能找到它们聚居的部落。
而小鱼人则统治着水域周边,河流、湖泊、沼泽,甚至是近海的浅滩与礁石区,都是它们的活动范围。
有一只活了几千年的巨龙大贤者曾在自己的着作中提出过一个有趣的观点,认为哥布林其实是小鱼人进化而来的。
这位巨龙贤者走遍了大陆的各个角落,研究过无数荒野种族的习性与形态,它发现小鱼人和哥布林在生理结构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两者的体型都较为矮小,成年个体大多在一米到一米二之间,肢体比例相近,甚至连骨骼的构造都有九成以上的重合度。
更重要的是,两者都没有完整的语言体系,交流方式极为原始,且都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对环境的要求极低。
巨龙贤者推测,在远古时期,部分小鱼人为了寻找更多的食物,逐渐离开水域,迁徙到陆地上生活。
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变,它们的蹼状肢体逐渐退化,适应了陆地行走,体表的鳞片也变得更加粗糙,最终演化成了如今的哥布林。
这个观点在学术界引起过不小的争议,有人认同,也有人反驳,但无论真相如何,都足以说明小鱼人和哥布林在荒野中的“地位”是多么相似。
小鱼人的外形算不上狰狞,但足够怪异,让人一眼就能记住。
它们的身体呈流线型,覆盖着细密的鳞片,鳞片的颜色多为青灰色或墨绿色,能很好地融入水域环境,起到伪装作用。
头部较大,眼睛突出,瞳孔呈椭圆形,颜色多为黄色或红色,在昏暗的环境中能发出微弱的光芒,让它们在水下也能清晰地观察周围。
嘴巴宽阔,里面布满了细小而尖锐的牙齿,虽然单个牙齿的杀伤力不强,但密集的排列足以撕裂肉类与植物的纤维。
它们的四肢短小但粗壮,手臂和腿部末端都长着宽大的蹼,这让它们在水中能灵活地游动,速度远超普通的水生生物。
即使到了陆地上,这些蹼也能帮助它们在泥泞或湿滑的地面上稳定行走,不会轻易摔倒。
部分成年雄性小鱼人头部会生长出骨质突起,形状如同珊瑚或骨刺,这是它们力量与地位的象征,突起越粗壮,代表在族群中的等级越高。
小鱼人没有完整的语言体系,它们的交流主要依靠简单的音节、肢体动作和鼻腔发出的哼唧声。
它们无法说出复杂的词汇,只能通过重复的“咕嘎”“叽噜”“啪嗒”等音节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比如“咕嘎”可能代表危险,“叽噜”可能是在召唤同伴,“啪嗒”则可能是发现了食物,不同的族群之间,音节所代表的含义也可能存在差异。
除了音节,肢体动作也是它们重要的交流方式。
挥舞手臂、拍打胸部、跺脚、摇头等动作,配合着不同的音节,能让它们传递更丰富的信息。
比如一只小鱼人举起手臂,快速拍打水面,同时发出急促的“咕嘎”声,就是在警告族群有强敌靠近。
如果它们弯腰,双手向前伸出,发出缓慢的“叽噜”声,则可能是在表达臣服或请求食物。
这种原始的交流方式,注定了小鱼人无法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它们的族群大多以血缘为纽带,规模从几十只到几百只不等。
每个族群都由一只最强壮的雄性小鱼人统领,它通常是族群中体型最大、骨质突起最粗壮的个体,负责指挥族群的迁徙、觅食和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