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御书房里的风声
御书房内,夜色沉沉,烛火摇曳。
圣上正静坐案前,手中摊开一份折子,眉头紧锁。
折子上写得清清楚楚:
——“近来京城流言甚嚣尘上,顾云初夫人插手盐铁、干预军需,恐有不臣之心。”
圣上将折子放下,轻轻吐了口气。
片刻后,太监总管小心翼翼问:“陛下,这流言……要不要立刻查办?”
圣上并未立刻答话,而是缓缓踱步。
他心中其实十分清楚,顾云初与沈寒川一向行事稳妥,且多次在军政大事上提出良策。单凭流言,绝不足以定罪。
可问题在于:流言四起,已经动摇人心。
“若不澄清,恐怕朝中有人借题发挥;若贸然庇护,反被说我偏私……”圣上低声自语,心思摇摆不定。
最终,他收敛神色,下令道:
“传旨,中书省暗查此事,不得惊动顾府。朕要看,到底是谁在背后挑拨。”
太监领命而去。
二、中书省的密探
中书省的官员个个老辣,受命之后,立刻安排密探潜入京城各处。
先查——顾府进出人员。
又查——顾云初近日可有与江南商贾往来。
甚至连顾府的采买清单、丫鬟婆子的言语,都有人暗中打探。
一名中书官员翻阅暗探送来的册子,冷哼道:
“果然不寻常。顾府近来采买了大量纸墨与账册,难道真在暗中掌控商会账目?”
另一人却摇头:“未必。顾夫人素来爱记事,或许只是自用。流言未必就是真相。”
“哼,未必?那就查!只要有一丝蛛丝马迹,便能坐实!”
于是,京城中出现了许多“陌生面孔”,或在茶楼旁侧耳倾听,或在顾府附近假装挑担路过。顾府上下的一举一动,尽数落入暗眼。
三、顾府察觉
书房中,顾云初捧着茶盏,安然坐着。
沈寒川却面色沉沉:“有人在盯着府里。这几日,门口挑担卖菜的换了两波,脚步虽稳,但眼神生涩,一看便是做戏的。”
顾云初轻轻一笑:“看来,圣上已被流言动摇。”
“那你还如此镇定?”沈寒川皱眉。
“越是此时,越要镇定。”顾云初放下茶盏,语气清明,“若我们急于辩解,反而坐实了他们的说辞。不如静待风声更盛,让他们自以为得计。”
沈寒川沉吟片刻,最终点头:“好,我听你的。但若他们敢造次,我必不会善罢甘休。”
四、背后的推手
与此同时,钱承祖得知圣上已下令暗查,心中大喜。
“哈哈!果然中计!”他在书房中击掌大笑,“圣上疑心重,一旦起了怀疑,纵然顾云初百般辩解,也难以洗清!”
幕僚却提醒:“大人,此事仍需小心。顾云初不同于寻常妇人,她行事缜密,恐怕另有后手。”
钱承祖冷笑:“后手?她再有后手,也难敌朝堂风向。待流言坐实,我便可借机反咬,将她与沈寒川一同扳倒!”
说罢,他命人继续放风,将“顾云初插手盐铁”的谣言推向更夸张的境地。
五、圣上的犹疑
数日后,暗探的第一批回报送至御前。
“启禀陛下,顾府并无与江南商贾往来之迹。”
“但顾府门口,每日往来甚多,或许有暗中联络。”
“顾夫人近来频繁会见学子、商贾,虽表面谈论书籍,却不排除暗中谈及钱粮。”
圣上听完,脸色愈发凝重。
“查不到确凿证据,却处处有可疑之处。”他喃喃低语。
“陛下,顾夫人行事隐秘,或许更该警惕。”旁边的中书官员低声道。
圣上沉思良久,缓缓吐出一句话:
“继续暗查。但切记,不得惊动顾府。”
他心中隐隐有股不安,却始终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