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官的密谈
次日清晨,军官再度来验收布匹。验货过后,他神色凝重,把玉华单独叫到一旁,低声道:
“嫂子,你们布坊的布料已经进入军需的核心渠道。有人不想让你们成功——你要有心理准备。”
玉华心头一震:“不想让我们成功?是因为布匹质量?”
军官摇头:“恰恰相反,正因为你们做得太好,抢了别人原本的利益。”
他顿了顿,眼神一冷:“据我们掌握的线索,有一股子势力,原本承包了军用布料供应。你们插进来,他们的油水就断了。这帮人不会善罢甘休。”
二、嫂子们的疑惑
军官走后,玉华把消息传达给嫂子们。院子里瞬间炸开了锅。
“原来是这样!我就说,那些夜里翻墙的,不像是小偷。”
“他们是要坏咱们的买卖啊!”
“嫂子,我们能扛得住吗?人家有钱有势……”
玉华扫视一圈,声音沉稳:“怕什么?我们有手有脚,有质量,军方认可。咱们光明正大,他们再想暗中作梗,也只能躲在阴影里。”
嫂子们听得心里一股热劲涌上来。
三、布坊成为焦点
然而,风声渐渐传开。
镇上不少人议论:“嫂子布坊发财了,成了军需大户。”
有人羡慕,有人嫉妒,也有人冷嘲热讽。
小卖部里,几个汉子边喝茶边说:
“女人家也敢跟大供货商抢生意?不知死活。”
“她们能红多久?等人家一脚踩下来,还不得哭?”
这些流言悄然散播,试图动摇嫂子们的心。
四、军方的保护与警告
一周后,军方正式派出两名士兵,常驻布坊外围,名义是帮忙护院,实则是震慑宵小。
士兵们直截了当地说:“嫂子们,你们布坊现在不只是赚钱的地方,而是军需重点。只要你们坚持质量,我们就会支持。可一旦出问题,后果很严重。”
嫂子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这不只是谋生,而是责任。
五、暗处的挑拨
可麻烦很快就来了。
有人暗中散布谣言,说布坊布料偷工减料,靠走后门才进军需;有人甚至故意在集市上挑拨村民:“嫂子们挣的钱太快了,你们再不去干工,就要被她们压死了。”
嫂子们气愤得直跳脚,纷纷找玉华诉苦:“嫂子,别人是想逼咱们撂挑子啊!”
玉华冷笑一声:“怕什么?谣言挡不住真相。咱们只管做得比他们好,让他们自打嘴巴。”
六、布坊的自救
为了应对流言,玉华当机立断:
开放布坊部分区域,允许乡亲们来参观生产流程,亲眼见证质量;
每批军需布匹出厂前,邀请乡亲们一起见证点数、签字;
还安排嫂子们义务为附近贫困人家缝补衣服,用布坊边角料免费赠送。
这些举措立刻扭转了风向。乡亲们亲眼所见,议论声渐渐转为钦佩:“嫂子布坊做事真是板正!”
七、暗战升级
然而,幕后黑手并未罢休。
一个深夜,远处传来牲口狂奔的声音,紧接着有人放火烧布坊外围草垛。
火光冲天,嫂子们惊叫着提水扑救。好在士兵及时赶到,将人喝退。
望着被烧得焦黑的草垛,玉华眼神如刀:
“好啊,连放火都敢干!既然他们要玩狠的,那就别怪咱们不客气。”
嫂子们围拢过来,一个个怒火中烧。
她们再不是一群只会做针线的妇人,而是一支团结一致、敢与暗流抗衡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