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早上路
第二天一大早,玉华带着李凤兰、二丫,还有写好的“章程”和名单,坐上去县里的班车。
嫂子们都是头一回办这种事,心里七上八下。凤兰揣着那二十块钱,生怕掉了,手里攥得死紧。
二丫则不住嘀咕:“要是人家不认怎么办?咱这章程能算数吗?”
玉华赶紧安慰她们:“大家别担心,我们走的可是正路,就算要修改,那也肯定是有依据的。所以,大家先别慌。”
接着,她们来到了县工商所的办公室。这里的环境十分简陋,木头门板已经斑驳不堪,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接待她们的是一位三十来岁的干部,姓赵。赵同志在听完她们的来意后,稍稍愣了一下,似乎有些惊讶地问道:“你们几个妇女,竟然想要成立合作小组?”
面对赵同志的疑问,嫂子们都有些胆怯,谁也不敢吭声。玉华见状,只得硬着头皮将事先准备好的章程和名单递了上去,解释道:“这是我们自己写的章程,请同志过目。”
赵同志低头看了看那份章程,突然间笑出了声:“嘿,这章程写得还挺齐全的嘛,尤其是‘禁止偷工减料’这一条,写得真是太好了!”
听到赵同志的夸奖,二丫忍不住小声嘀咕道:“那当然啦,鞋子的质量可是我们的命根子呢!”
赵同志对二丫的话表示赞同地点了点头,然后态度变得严肃起来,说道:“你们这样做,是在响应国家政策,搞副业生产,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不过呢,要想正式成立这个合作小组,还需要走一些流程,比如填表、盖章等等,只有完成了这些步骤,才能算数哦。”
三、遇到第一个“卡口”
可当赵同志去找所长审批时,所长却皱眉:“妇女合作社?她们懂会计、懂法律吗?要是亏了找谁?”
玉华赶紧上前:“所长,我们请村里会算账的李大爷帮着记账,分红公开透明,保证不糊弄。我们就是想走正路。”
所长盯着她们看了一会儿,最后叹口气:“行吧,你们是真心要干,先给你们一个临时注册,半年后再来验收。”
嫂子们一听,心里立刻松了口气。
四、公章的诞生
拿到批准后,赵同志亲自带她们去刻章的地方。
木头小店里,师傅用力刻着一方小红章,几个嫂子屏住呼吸,看着那四个字一点点浮现——
“嫂子鞋业合作小组”。
当红油印在纸上那一刻,嫂子们全都激动得眼圈发红。
李凤兰捂着嘴:“咱们……也有公章了?!”
二丫笑得眼泪直掉:“这一下,咱可算‘正规军’了!”
五、归途上的心声
回去的班车上,布袋子里装着公章和证书,嫂子们一刻不敢放手。
玉华看着窗外的田野,心里热乎乎的:
“这一枚小小的公章,就是咱嫂子们的新天地。以后,不只是做鞋子,咱还能做更多。”
凤兰憧憬地说:“等咱合作社真壮大了,村里的媳妇都能来上班,再不用光指望男人养家。”
二丫也插嘴:“哼,到时候谁还敢瞧不起咱妇道人家?”
她们的笑声和梦想,随着车轮声,一路飘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