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翠的提议
分账之后,嫂子们尝到了甜头,兴奋劲儿一阵接一阵。可没过几天,刘翠忍不住提议:“鸡蛋能卖钱,可咱村里家家户户养鸡的多,迟早饱和。要不要换个门路?比如——豆腐!”
“豆腐?”
嫂子们面面相觑。
刘翠拍着大腿说:“我男人以前在驻地帮厨,学过点手艺。他说,豆腐比鸡蛋保质期短,可只要新鲜,卖得快,还能做豆腐脑、豆腐干,一样有人要。”
话音一落,嫂子们议论开了。有人觉得新鲜,有人却担心:
“做豆腐要石磨、要卤水,不是随便就能弄的吧?”
“豆腐不耐放,卖不掉不就赔了吗?”
玉华静静听着,心里倒是微微一动。她前世记得,在八十年代初期,豆制品在集市上供不应求,很多人宁可早起排队,也要买一块刚出锅的热豆腐。
她点点头:“试一试!可不能盲目上,咱得先小规模做,卖得动再扩大。”
二、第一次“试水”
说干就干,刘翠男人果然找来石磨,还借来点卤水。嫂子们兴奋地围在一起,泡黄豆、磨浆、点卤,一气呵成。
第一锅豆腐出炉的时候,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嫂子们忍不住掰了一口:“嫩!好吃!”
第二天一早,她们挑着刚做好的豆腐去赶集。没想到,还没走到集市口,就被人拦住了:“大嫂,这豆腐卖不卖?给我来两块!”
一传十,十传百,豆腐很快被抢购一空。
嫂子们高兴坏了,回去的路上边走边笑:“比卖鸡蛋还快!”
三、问题来了
可热闹没过几天,问题就来了。
豆腐要天天新鲜,可磨浆、煮浆、点卤都费时费力。嫂子们白天要干农活,晚上做豆腐,熬得眼睛通红。
有人开始抱怨:“这豆腐钱没鸡蛋钱来得轻松,累得要死!”
有人甚至说:“要不别做了,还是卖鸡蛋稳妥。”
玉华沉默了片刻,终于开口:“姐妹们,鸡蛋是‘谁都有’,豆腐是‘谁都不会’。要是我们怕累,那别人抢先一步,咱们就只能干瞪眼了。”
一句话,让嫂子们心里咯噔一下。
四、突发危机
偏偏就在这时候,一户村民看嫂子们生意火,心里眼红,背地里也开始学做豆腐。
可因为技术不精,豆腐点得发苦,还卖到集市上去,结果好几个人吃了肚子疼。
一下子,整个镇上的人都疑神疑鬼:“豆腐是不是不卫生?吃坏肚子咋办?”
嫂子们的豆腐,顿时没人敢买。
刘翠急得直掉眼泪:“这下完了,咱们的名声都要被连累!”
其他嫂子也慌了:“要不算了,别卖豆腐了?”
五、玉华的对策
关键时刻,玉华站了出来:“怕什么!咱们的豆腐是干净的,咱们就敢当众做给他们看!”
于是,她带着嫂子们,在集市上支起石磨和大锅,当场磨豆浆、点卤、压豆腐。热气腾腾的豆香弥漫开来,不少围观的顾客忍不住咽口水。
玉华还笑着喊:“大家放心,咱嫂子合作社的豆腐,现做现卖,干净得很!要是有人吃坏了肚子,我玉华第一个负责!”
她这一番话,再加上现场的热闹场面,顾客们终于放下心。很快,嫂子们的豆腐摊又重新热闹起来。
六、意外的收获
那天卖完豆腐,嫂子们累得直不起腰,可心里都是喜滋滋的。
刘翠感慨:“要不是玉华,我们这豆腐生意怕是早黄了。”
玉华只是笑了笑,心里却在暗暗思量:——嫂子合作社的“路子”,已经不只是鸡蛋和豆腐了,这是一场关于“信任”的试炼。
而她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把这条路走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