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账的困惑
嫂子学院的课程从识字到写信,再到算盘练习,逐渐进入了新的阶段——记账。
一听要学算账,嫂子们炸了锅。
“这不是男人干的事吗?咱们女人能行?”
“我手算两下就乱,拿个算盘更是晃眼。”
玉华看着大家的慌样,心里清楚,这是嫂子们最关键的一道坎。要是能把账管清楚,她们就能真正参与到家里的经济里,而不是“挣了钱全交公,亏了钱全赖女人”。
二、第一本“嫂子账”
赵玉华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练习账本,封面上写着几个大字——《嫂子账》。
她说:“从今天开始,每位嫂子都要有自己的账本,记家里种的地、卖的粮、买的东西,清清楚楚,咱们心里有数。”
嫂子们一脸狐疑。刘翠忍不住问:“这要是真记糊涂了,不是更乱吗?”
玉华笑:“乱不可怕,糊涂才可怕。只要咱们坚持写下去,账比脑子清楚。”
三、学会“算盘歌”
玉华请来一位会计出身的复员兵嫂,教大家用算盘。她编了个顺口溜:
“一上一,二上二,三三得九记心里……”
嫂子们一边念,一边打,屋子里噼里啪啦声此起彼伏。
起初,一个个算得脑门冒汗;可到后来,刘梅突然“噌”地打对了一笔账,高兴得拍手:“哎呀,我会啦!”
她这一声,像火苗点燃了大家,纷纷咬牙跟上。
四、第一次用账本算收支
时光荏苒,半个月转瞬即逝。这天,嫂子们怀揣着自家的账本,像捧着宝贝一样,兴高采烈地聚在了一起。
“我家种了两亩地,收成不错,卖了多少斤粮,换了多少油盐……”一位嫂子率先打开了话匣子,详细地讲述着自家的收支情况。
“以前啊,总觉得钱就那么莫名其妙地不见了,也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现在这么一算,原来是买布料的时候多花了三毛五!”另一位嫂子恍然大悟,脸上露出懊悔的神情。
嫂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越算越明白,脸上的笑容也越发灿烂。她们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不只是会烧火做饭的“后头人”,还能把家里的经济管理得井井有条,成为真正的“当家人”。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传到了驻地。兵哥们听闻后,都炸开了锅,纷纷议论起来。
“我媳妇来信说,她现在能算得清家里的粮和钱了,还给我寄了个账单呢!”一位兵哥得意地炫耀道。
“真的假的?她以前数钱数到三十就断了气,现在居然能算账了?”另一位兵哥满脸狐疑,显然不太相信。
“嫂子学院真是厉害啊!咱们以后再想糊弄媳妇买烟抽,可就没那么容易咯!”还有的战士半开玩笑地说,语气中却透露出对嫂子们的钦佩。
就这样,嫂子学院的“账本课”不仅让嫂子们学会了管理家庭经济,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军嫂们的地位。原本在家庭中默默付出的她们,如今也能在经济方面独当一面,成为丈夫们的得力助手。
六、玉华的思考
夜里,玉华整理嫂子们的账本,心里感慨万千。
她明白,记账不仅仅是算钱,更是让嫂子们从“依附”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有了账本,嫂子们有底气,能说理,能规划未来。
她合上一本账,轻声道:“嫂子们有了账本,这就是咱们军嫂经济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