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兵哥们的疑问
嫂子学院的名声在县里渐渐传开,兵营里的兵哥们也都听说了。
有人好奇:“嫂子们上学堂?还能写字回信?”
有人却嘀咕:“这是不是瞎折腾?家里活儿都顾得过来吗?”
赵铁柱听到议论,忍不住一锤桌子:“你懂啥!嫂子们识字算账,以后日子能过得更顺当。咱这些在外面打仗、训练的,要的就是嫂子们心里踏实!”
他这话顿时让不少人沉默。
二、第一封“嫂子信”
嫂子学院开课一个月,第一批识字的嫂子们尝试着自己写家书。
刘春花写信给丈夫,字歪歪扭扭,却清楚写上:“春花在家一切都好,娃儿学会走路了,你安心训练。”
兵哥接到信时,眼眶发热,忍不住贴在胸口:“这是我媳妇亲手写的字啊!”
战友们围过来看,有人羡慕得直挠头:“我媳妇啥时候也能给我写一封啊?”
就这一封信,立刻在连队炸开了锅。兵哥们心里涌出的不是质疑,而是渴望。
三、家书传情,士气高涨
很快,嫂子们纷纷写起了信。
有的写家常:“家里鸡下了蛋,等你回来一起尝。”
有的写决心:“娃我能带好,田我能管好,你别挂念。”
还有的写撒娇:“少喝酒,多吃饭,我在家等你。”
兵哥们收到信后,一个个训练更卖力,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连队指导员感慨:“嫂子学院这股劲,怕是比咱喊多少次口号都管用。”
四、背后的牵挂
赵玉华坐在书桌前,手中握着一支笔,在信纸上认真地书写着。她的字虽然算不上漂亮,但却十分工整。在这封信中,她不仅向赵铁柱讲述了家中的琐事,还详细地描述了“嫂子学院”的情况。
“铁柱,你知道吗?我现在在教嫂子们识字呢!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人笑话我,觉得我多此一举。但慢慢地,她们开始羡慕起我来了。现在,嫂子们都能自己写信了,再也不用求人带话了。她们心里亮堂了,咱们兵哥心里也亮堂了。”赵玉华一边写,一边想象着赵铁柱读到这封信时的反应。
赵铁柱收到信后,静静地坐在床边,仔细地阅读着每一个字。读完信后,他沉默了很久,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赵玉华在“嫂子学院”里教嫂子们识字的情景。他的眼神里透露出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那是对妻子的认可和赞赏。
赵铁柱拿起笔,在回信中写道:“媳妇,你做的这件事太好了!‘嫂子学院’不仅让嫂子们学会了识字,更重要的是,它让她们的心变得更加明亮。你所做的,不只是嫂子们的事,也是咱们军人的大后方啊!你放心去做吧,我在前方拼命杀敌,也会更有底气了。”
五、嫂子学院的“隐形动力”
不久,县里开会总结嫂子学院经验。干部们分析时都说:
——“嫂子们识字,能办事。”
——“嫂子们算账,能致富。”
但赵玉华心里明白,真正的动力来自兵哥们的心声。
嫂子们为了能给兵哥写一封“亲手信”,拼命学字;
兵哥们为了能多收到一封“媳妇信”,拼命训练。
这股牵挂,比任何政策宣传都更有力量。
赵玉华看着嫂子们练字的身影,心里暗暗下定决心:
嫂子学院绝不是一时的新鲜,而是军嫂与兵哥之间最深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