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外的消息
嫂子学院刚刚定下“不做代工、坚持原创”的原则,赵玉华心里也没底。
正琢磨着下一步该怎么走时,军区后勤部忽然派人过来。
来人带着公文包,一进门就开门见山:
“嫂子学院做的衣物质量不错,军区考虑在后勤物资里先做一个小规模试点,由你们负责部分军装的生活用品加工。”
这句话,就像一颗重磅炸弹扔进院子。
嫂子们全愣住了,随后炸开了锅:
“军区要用咱们的东西?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
“老天爷开眼了!咱们终于有正式订单了!”
赵玉华表面稳住,可手心却渗出了汗。她太清楚了——
这不是一份普通的订单,这是“军区后勤”的认可,一旦成功,嫂子学院的名头就会响彻整个军营。可要是搞砸了……那就可能直接被打回原形。
——
二、试点内容
来人摊开文件,解释道:
“这次后勤部门需要试点的,是军用床品——包括床单、枕套、棉被套。数量不大,先做三百套。要求很简单:结实耐用、便于清洗、标准统一。”
嫂子们心里都松了口气。
“这总比做军装要简单些。”
“是啊,嫂子们最拿手的就是针线活。”
可赵玉华没敢掉以轻心。
她仔细问:“标准布料由谁提供?染色要求呢?尺寸能不能给具体规格?”
来人一一答复:布料由后勤部统一提供,颜色定为军绿色,尺寸会给详细图纸。嫂子学院只需负责加工。
赵玉华暗暗松了口气——这是可控的范围。
——
三、嫂子们的拼劲
从接下订单的那一刻起,嫂子学院立刻进入“战时状态”。
布料一送来,院子里到处都是飞针走线的声音。嫂子们分组协作:
有的负责裁剪,
有的负责缝纫,
有的专门检查针脚和尺寸。
“这次不一样啊,这是给军区做的,马虎不得!”
“可不是,咱嫂子学院的名声,全指着这三百套呢!”
嫂子们一边忙一边开玩笑:“这要是完成得好,咱们就是‘军嫂设计师’了。”
有人还咬牙说:“针脚歪了一点都不行,哪怕拆了重做。”
赵玉华看在眼里,心里既感动又紧张。
她每天巡查,发现哪怕最平时爱抱怨的嫂子,这几天都跟打了鸡血一样。
——
四、第一次考验
可事情并不顺利。
第一批做出来的床单,送去后勤部一检查,立刻被挑出问题:
“尺寸有偏差,洗过之后缩水不符合标准。”
这一下,嫂子们全急了。有人忍不住嘀咕:
“咱们就是农家妇女,哪懂这些专业的规矩啊?是不是……真的做不来?”
赵玉华心头一沉,但立刻振声道:
“别慌!军区指出问题,是给咱改的机会。现在退缩,那就真完了。”
她当机立断,连夜带着两位嫂子去找布料供应方,查清了缩水原因。原来是布料没预处理,直接裁剪后自然缩水。
赵玉华回到院子,立刻调整流程:
“所有布料先下水预缩,再裁剪缝制!宁可多一道工序,也不能出次品!”
嫂子们又重新干起来。虽然辛苦,但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
——
五、成果与认可
半个月后,三百套床品终于完工。
送到后勤部再次检测,这一次,结果令人满意——
“结实耐用,尺寸合格,针脚均匀,完全符合标准!”
当结果传回嫂子学院时,院子里炸开了锅。
有人激动得抹眼泪:“咱们嫂子也能做大事啊!”
有人憋红着脸笑:“谁说女人只能在后院里唠嗑?咱这可是正式军区物资!”
赵玉华心里更是热流涌动。她知道,这一刻,嫂子学院真正立住了。
——
六、新的征程
不久后,后勤部发来正式文件:
“嫂子学院试点成果良好,拟扩大合作范围,继续承接床品及部分军需品生产。”
嫂子们再一次热烈欢呼。
赵玉华却更清楚:
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她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
——嫂子学院,终于从“自救”走到了“被需要”。接下来,要让嫂子们真正走上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