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如其来的任务
扩招刚结束,嫂子学院还没完全消化新成员,外贸公司就送来了新的电报——一口气下了三批不同款式的大单,总计近两千件成品,交货时间却只有二十天。
送信的小伙子还带着笑意:“赵主任,这是你们的好日子。”
赵玉华接过单子,心里却一沉——这交期,不是闹着玩的。
——
二、作战会议
赵玉华立刻召集骨干嫂子开会,车间的大黑板上被她分成三栏:
一栏是军区家属自用款,标准高但数量少;
一栏是外贸出口款,工序复杂;
一栏是民用试销款,需要速度和成本控制。
“从今天起,咱们三线并行,互不干扰。”
她一挥手,老嫂子带新嫂子,按照工艺和速度分组,车间瞬间像军队分营一样,纪律森严。
——
三、生产一线——军区家属款
这一线的嫂子手最稳、经验最老。
她们缝的是军区子弟穿的冬装,针脚必须整齐到像尺子量过。
每件衣服出厂前,都要过赵玉华的手检。
“你们这线,是咱嫂子学院的脸面,哪怕慢一点,也不能出错。”
嫂子们一边干一边笑:“放心吧,保证一针都能对齐。”
——
四、生产二线——外贸出口款
外贸的订单是短款夹克,花样多、颜色亮,尤其纽扣和拉链的要求极高。
这一线由年轻手快的新嫂子主打,速度比谁都快,但老嫂子在旁边负责“救火”,一旦出现工序混乱,立刻调整。
一天中午,一位新嫂子拉链缝歪了半寸,正愁着要拆线,老嫂子笑着说:“别怕,我帮你改过来。”
配合的默契,让赵玉华在暗中记下——这才是三线并行的底气。
——
五、生产三线——民用试销款
这一线更像是试验场,款式简单,但要拼速度。
有嫂子直接比着秒表做,一天能干六件,比常规高出三成产量。
赵玉华在这里试行“计件奖金制”,干得多就多拿,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拼效率。
嫂子们一听这个政策,个个眼睛发亮,车间的节奏一下子提了上去。
——
六、后勤保障战
赵玉华清楚,三线并行最大的风险是原料短缺。
她亲自去仓库盘点布料、拉链、纽扣,每天做一张“物料消耗表”。
有嫂子提议晚上加班,她却摇头:“人可以紧,心不能乱。明天状态不好,缝的就是废品。”
于是她规定每晚九点准时收工,第二天早上六点半开工。
——
七、士气的秘密武器
为了让嫂子们不觉得枯燥,赵玉华把休息室改成“针线茶话会”,每天有两位嫂子轮流带点小吃来。
午休时,嫂子们一边喝茶吃点心,一边交流技巧,笑声不断。
有人感慨:“这哪是车间,简直是咱的娘家。”
——
八、交货的前夜
二十天的生产战,嫂子们像打了仗一样。
交货前一晚,赵玉华把三线的最后一批货收拢检查,灯光下,整齐的成品堆成三座小山。
她抚了抚手上的老茧,眼里闪过一丝骄傲——
这不是简单的订单,而是嫂子学院第一次在外贸圈站稳脚跟的证明。
——
九、交付与意外惊喜
货车开出院门不到两天,外贸公司就打来电话:“赵主任,这次不光交期准、质量好,我们还想签个长期合同。”
赵玉华笑了:“可以,不过下次咱要提前谈价格,嫂子们的辛苦得值钱。”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秒,笑声传来:“成交!”
——
这场三线并行的生产战,不仅让嫂子学院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还让每个嫂子明白——
她们,不只是家庭的后盾,也是能在商战中赢下荣誉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