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货正进入关键阶段,仓库管事的老王忽然慌慌张张跑来报告:
“玉华姐,供布厂那边来电话,说咱们订的最后一批布料,暂时发不了货!”
赵玉华眉头一皱:“理由?”
“说是机器出故障,要停两天检修。”
可老王压低了声音补充:“我打听了,机器没坏,是有人上门给了好处,让咱的布先别出厂。”
车间顿时像被泼了一桶凉水——少了这批布,后面两千件夹克根本没法按期完成。
消息传到国营厂的办公室,刘厂长正得意地喝茶:“两天?呵呵,等她们急得跳脚,这一单就得砸在手里。”
副厂长附和:“外贸公司那边可没耐心,合同一违约,她们这批人就得被踢出局。”
他们知道,嫂子学院这次拼的是时间,只要拖个几天,就能让之前的提前交货化为乌有。
赵玉华召集核心小组开会。
有人提议:“要不去供布厂闹一闹?”
“闹是闹不出布的。”赵玉华摇头,“人家一厂插了手,就算厂长被你逼急了,他也不敢得罪大客户。”
她顿了顿,目光闪了闪:“我们走另一条路——换供应链。”
嫂子们一愣:“换?可这是出口单,布料规格必须完全一致啊!”
赵玉华笑了:“所以我们要找的,不是别的厂,而是——原料商。”
当天晚上,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赵玉华心急如焚地带着车间的技术骨干们,马不停蹄地直奔省城的原料批发市场。
市场里,灯光昏黄,仿佛被一层薄纱笼罩着,给人一种朦胧而又神秘的感觉。运布的平板车在狭窄的过道里来来往往,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与人们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繁忙而又热闹的画面。
赵玉华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着,她的目光如鹰般锐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她用手轻轻地触摸着每一匹布,感受着它们的质地和纹理;她用眼睛仔细观察着布的颜色和光泽,不放过任何一丝瑕疵;她还用鼻子嗅着布的气味,试图分辨出其中的差异。
“玉华姐,你看这批布,颜色好像差了一点点啊。”一名技术骨干指着一匹布说道。
赵玉华连忙走过去,仔细端详了一番,然后摇了摇头:“不行,这差了两个色号呢,肯定不能用。”
就这样,她们一家一家地寻找着,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们已经连续找了六家,但都没有找到完全符合要求的布料。
就在大家都有些灰心丧气的时候,赵玉华突然在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发现了一家小作坊。她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走了进去,果然,在这家小作坊里,她们找到了几乎完全一致的涤棉混纺布!
赵玉华激动得差点叫出声来,她立刻与老板商量起价格和交货时间。老板一听是现金结算,当场拍板,表示可以连夜出货。
嫂子学院的车子半夜十二点才回到厂门口。
嫂子们自发守在车间,看到卸下来的布料时全都松了口气。
“这下不怕了!”
“刘厂长还以为能卡住咱,哼!”
赵玉华抬手压了压:“别高兴太早,咱们得比原计划再快两天,才能彻底打掉他们的算盘。”
车间里立刻机针声大作,夜班嫂子一边缝一边打趣:“这不是赶工,这是打仗!”
两天后,刘厂长接到小道消息,说嫂子学院不仅没停工,还在加班赶。
他脸色变得难看:“她们怎么还有布?”
副厂长支支吾吾:“可能……是从别处找的。”
刘厂长把茶杯重重放下:“哼,看她们能撑到什么时候!”
然而,他没意识到,嫂子学院不仅撑住了,还在准备一招更狠的反击——在交货当天请上记者,公开“截布事件”的前因后果。
这一战,已经不仅是赶工的较量,更是信誉与舆论的争夺。
嫂子们知道,守住了这次,就守住了她们在军区和市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