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会的热度还没完全散去,外贸公司突然派人送来一份厚厚的合同。
“三十天内,赶制五千件春夏夹克,出口西欧。”
业务员面色含笑,却带着一丝看好戏的意味:“这批货急,其他厂都没法接。领导说,你们不是手脚快吗?就交给嫂子学院试试。”
嫂子们一听,脸上既兴奋又惶恐——这可是她们从没接过的大单!
可赵玉华心里很清楚,这活不是天上掉馅饼,是陷阱。
五千件的数量,意味着每个工人每天要完成前所未有的产量,而且夹克款式复杂、面料厚,工序多,难度比以往高好几倍。
接单还是拒单?
嫂子学院的骨干们围坐在会议桌旁,空气里能闻到紧张味。
“万一交不出来,不就正好让人抓住把柄?”
“可咱们要是退了,人家就能说我们只会挑简单的活。”
争论来争论去,最后赵玉华拍板:“接!但要先拆解任务,按军事化的方式排班。”
她的计划是——
分组作业:将五千件分成裁剪组、缝制组、整烫组流水推进。
倒排工期:每个环节定死完成时间,工序延误一天,组长必须亲自补回来。
昼夜两班制:首次引入夜班,让机器24小时不停。
面料一到,赵玉华就发现了问题——夹克面料是高密度防风布,比普通布料滑且硬,针脚稍有不稳就会跳线。
嫂子们试做第一批样衣时,断针、跳线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布像犟驴,不驯服!”老裁缝赵婶气得甩下剪刀。
赵玉华立刻联系军工厂的老朋友,从他们那借来一批专做军服的重机缝纫机,并安排技术员手把手教嫂子们调机、换针。
“人要适应活,机也要适应料。”
第一周,嫂子学院还保持在预定产量上,可第二周夜班嫂子们开始出现疲劳——有人打瞌睡踩错线,有人手被针扎破流血。
这时,刘厂长派来的“好心人”又来了,带来一条传言:“嫂子学院要赔违约金了,谁都得累死在这单上。”
嫂子们心头发凉,可赵玉华却笑了:“咱们是军嫂,没上过战场也得有打硬仗的骨头。”
她把夜班制改为“短时高效”,每次只做三小时,之后轮换,让大家始终保持精神集中。
同时,她用部队的做法——每天班前十分钟做热身操、喊口号,把气势提起来。
第三周,外贸公司副经理来视察,故意放话:“这单原本是给国营一厂的,你们如果做不完,我们会转回去。”
这话表面上是提醒,实则是给嫂子们施压,让她们心态崩。
可赵玉华早就猜到有人在等她们掉链子,反倒激起了她的斗志——
“那就让他们看,嫂子学院不仅能做完,还能提前交货!”
赵玉华决定提前一周向外贸公司送出首批验收货,让他们亲眼看到质量与速度兼备。
与此同时,她暗中联系报社的记者——如果嫂子学院能提前交货,这将是一篇轰动全省的新闻,让那些等着看笑话的人无处遁形。
五千件夹克的战役才打到一半,敌暗我明,但嫂子学院第一次感到——自己不再是被安排的工厂,而是一支能主动出击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