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学院的第一单外贸订单交付合格的消息,就像石子丢进了平静的湖面。
省城外贸公司内部,有人暗地里翻了脸色。
“她们不过是个地方上的女红班子,凭什么接到出口单?”
在外贸公司办公室里,业务二科的孙科长端着茶杯,眼神阴沉。
这单生意原本有另一家国营制衣厂盯着,却被吴业务员抢去给了嫂子学院。
而那家制衣厂的厂长刘正昌,正是孙科长的牌友兼老同学。
两人当晚在酒桌上拍板——“既然抢了我们的肉,就别怪我们下刀子。”
没过几天,嫂子学院刚接到外贸公司第二批样品,就被告知:“验货标准提升了。”
这次要求在衣服内部加一层隐形加固线,缝纫工必须有上岗证。
嫂子学院的嫂子们哪来什么“上岗证”?
赵玉华心里明白,这是有人在卡脖子。
她一边安排人加急联系轻工局办证,一边找吴业务员确认——
吴的脸色有点难看:“玉华姐,我也顶着压力,二科那边盯得紧。”
更糟糕的是,嫂子学院的仓库突然被工商所的人突击检查。这些人一脸严肃地走进仓库,声称有人举报他们“私自买卖外贸布料”。这一消息让嫂子们措手不及,一时间仓库里气氛紧张起来。
赵玉华作为嫂子学院的负责人,她迅速冷静下来。她不慌不忙地将仓库的账本、外贸公司的原料证明等相关文件一股脑地拍在桌上,然后嘴角泛起一丝冷笑,对着检查的人说道:“谁有胆子说我们私自买卖?有种的就写个字据,再签上自己的大名!”
面对赵玉华如此强硬的态度,检查的人显然有些吃惊。他们原本以为可以轻易地抓到嫂子们的把柄,但没想到赵玉华竟然如此有底气。他们仔细翻阅着桌上的文件,试图找出一些破绽,但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经过一番检查后,工商所的人意识到自己可能被人误导了。他们无法找到任何证据证明嫂子们有违法行为,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仓库。
嫂子们看着工商所的人离去的背影,纷纷松了一口气。她们围拢到赵玉华身边,小声嘀咕着:“这怕是有人眼红了我们的生意,故意来捣乱的吧。”赵玉华抿着嘴笑了笑,安慰大家道:“怕什么,咱们的针线活可是实打实的,比他们的嘴硬多了。只要我们行得正坐得端,就不怕别人的闲言碎语。”
她决定先不在明面硬碰,而是用实力说话。
第二批外贸订单,她不仅按新标准做,还主动加了一道工艺——在袖口内侧绣上暗记,让成衣更结实也更有辨识度。
“咱们要让外贸公司知道,嫂子学院的货,不是替代品,是唯一的选择。”
当第二批样品送去验收时,外贸公司的一位副经理亲自来看。
他反复翻看袖口和暗记,最后笑道:“赵院长,你们这手艺,放在省里也是第一档。”
话虽如此,副经理眼底闪过一丝谨慎——他已经意识到,这个地方女红队,正在冲击老牌国营厂的地盘。
嫂子学院的外贸之路才刚开始,但对手的绊脚石已经接连丢来。
赵玉华很清楚——接下来,不仅要守住质量,还要在更大的舞台上抢下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