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九月,嫂子学院的陪读小组刚站稳脚跟,沈知秋便着手筹备下一项计划。
这一次,她将目光投向了军属之间的关系联结。
虽然嫂子学院已开办一年多,课程丰富、服务系统,但她注意到,不少嫂子之间依然“面熟不熟”,见面点头,私下不来往,尤其是新调入部队或刚结婚的年轻军嫂,很容易陷入“孤岛”状态。
这些看似“正常”的人际冷漠,实则正是军属长期高压环境下的自我保护和情感屏蔽。
于是,沈知秋提出——
“由嫂子学院牵头,联合军属服务处,举办一次大型军属联谊日。”
而主题,定名为:
“破冰之旅:我们并不孤单”
**
消息一出,不少嫂子私下议论:
“联谊?搞活动?这不跟单位妇女会似的吗?”
“我们都是带孩子做家务的人,哪有时间跳舞唱歌?”
“真没必要凑热闹,万一冷场了多尴尬?”
对此,沈知秋却没有辩解,她知道,真正好的联谊,不是强行热闹,而是从“破冰”开始。
于是,她带着学院策划组,连夜拟定了一份**“军属联谊策划方案”**,兼顾情绪疏解、兴趣匹配、个体融入三大板块。
活动设计亮点包括:
“回忆交换屋”:参与者带来一件与军婚相关的“纪念物”,讲述背后的故事;
“军嫂互帮信箱”:匿名写下最近的烦恼,随机由另一位嫂子手写回信;
“你画我猜·军事词汇版”:互动破冰小游戏,笑声中拉近距离;
“默契大比拼”: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答题了解彼此喜好;
“抱团倾听圈”:围坐一圈,每人轮流讲出一段军属生活中最艰难或最温暖的瞬间,旁人只能倾听,不评论。
此外,还专门设置了:
军属心理咨询角;
儿童临时托管区;
驻地特色点心体验摊位;
便签便利贴互动墙……
看起来轻松有趣,实则层层递进,温水煮情感,让参与者一点点卸下心防。
**
联谊日选在周末,嫂子学院户外场地临时布置成一个温馨的露天小广场。
当天上午九点,陆续有嫂子来到现场。
起初大家坐得分散,彼此微笑寒暄,却始终保持距离。但当“回忆交换屋”环节开启后,场面开始悄悄变化。
**
“这是我老公第一次执行任务回来送我的木梳,我留了十年。”
“这是我生大宝时,婆婆寄来的围巾,说她没法来看我,让我多保重。”
“这张纸条是我刚嫁过来时一个邻居嫂子留的,说:‘你不是一个人。’那天我刚哭完,看到这张纸就笑了。”
**
故事一个接一个说出来,不知不觉,眼泪和笑声交织在一起。
沈知秋在人群中看着,不断记录嫂子们提到的“高频关键词”:孤独、坚强、思念、成长……
而在“倾听圈”环节中,一位平日沉默寡言的嫂子第一次讲述她五年前独自带孩子生病住院的经历,全场静默,无人插话,气氛沉重却真实。
她讲完那句“我一个人抬着孩子去急诊,心里想着我不能哭”,竟赢得一片掌声。
另一个嫂子悄悄拉着她的手,轻声说:“以后你不是一个人了。”
**
下午四点,“军属互帮信箱”开放。
嫂子们写下自己的烦恼:“我怕孩子适应不了新学校”“我丈夫换防了,我一个人晚上害怕”“我觉得自己没用”……
收到信的嫂子则一一写下回复,有调侃的、有温柔劝慰的、也有坚定鼓励的。
其中一封信上写着:
“你不知道,你已经是最厉害的军嫂了。我们撑着家的时候,也是部队的一部分。”
沈知秋看到那封信时,心头一震,拍照留念,随后打印出来,贴在学院公告栏。
**
黄昏时分,一位年长军嫂在感言时间举手发言:
“我嫁军人二十多年了,头一次参加这种活动。我一直以为,我们之间说不上话,其实不是没话说,是没人打开第一句。”
“今天我想说——我们都是一群很厉害的女人,我们配得上被尊重、被理解、被看见。”
**
活动结束,众人依依不舍。
很多嫂子交换了联系方式,还有几位干脆约着第二天早上一起去跳广场舞。
更有年轻嫂子主动提议:
“下次能不能组织军属手工市集?我们好多嫂子都会做东西!”
沈知秋一一记下这些建议,心中已经勾勒出下一个板块——嫂子创业扶持计划的轮廓。
**
当夜,嫂子学院公众号推送了一组联谊日照片。
封面是一张“默契比拼”大合照,背景横幅上写着:
“不只是军属,我们也是彼此的后盾。”
评论区炸了锅,不少未能参加的嫂子留言:
“下一场什么时候?我要报名!”
“光看照片都觉得暖!”
“我们不是散沙,我们是一张网,互相托着不掉下去。”
**
那晚,沈知秋一边整理资料,一边写下总结报告,落款是——
《嫂子学院联谊日总结》
关键词:破冰、互助、温度、共鸣。
她望向窗外繁星点点,心头浮现那句无数次对自己说过的话:
“家不是一个人的事,军属不是一个人的名字。”
**
而那场联谊日之后,嫂子学院收到了一封部队官方来信,简短却分量十足:
“嫂子学院,正在改变一代军属的心态和命运。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