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阳光炽热灼人,嫂子学院的小院却迎来了一批格外“沉稳”的来客。
三辆军用吉普驶入营地,车门打开,率先下车的是一位身着四口袋军装的中年将领,肩章上两杠四星,在场的所有军官都本能地挺直了腰杆。
他是华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沈云飞少将。
随行的还有政治工作处、后勤部、妇工委三位科长,以及军区宣传部门的两位干事,手中拿着厚厚的文件夹和录音笔,来势颇为正式。
嫂子学院全体教职、顾战霆连部、还有军属代表等四十余人,在院子里排成了两列,等待接待这场“高规格”的调研。
**
沈知秋作为嫂子学院负责人,主动上前迎接。
她一身浅灰色套裙,气质干练温婉,身后跟着几位核心骨干和助教成员,尽显沉稳阵仗。
“报告沈副主任,嫂子学院目前共设有情感支持课程十门、就业技能班八项、家庭关系疏导与儿童教养小组三组,目前共服务军属七百余人。”
沈知秋的声音不高,却铿锵有力。她没有念稿,而是脱稿简要汇报,条理清晰、内容详实,语气中带着自信与信念。
沈云飞微微点头,走进嫂子学院的主教学区,环视四周。
讲堂里黑板上还留着上节课的粉笔字:“《夫妻共育:强军路上的家庭建设》”。
一旁的手工坊窗台上,摆着学员做的小布艺针包与香囊。
墙上那块“嫂子电函计划”展示板更是吸引了几位调研员的注意。
沈云飞驻足良久,目光在那些亲笔回信中缓缓扫过,脸上的神情渐渐多了一分赞许。
他指着一封写着“我不再怕孤单了,谢谢嫂子学院”的回信问:“这是……家属回信?”
沈知秋点头:“是的。这是我们‘嫂子电函计划’的部分反馈。”
“我们试图在通信不便、无法线上课程覆盖的区域,用最传统的信件方式维系情感网络,让军嫂们有倾诉出口。”
“现在,已有27封有效回信,还有3位家属提出是否能自愿成为回信员,反哺其他孤岛型家庭。”
她的讲解并不急于展示成果,而是更着眼于问题根源与解决路径。
这份沉稳,让调研团的人纷纷暗自点头。
**
随后的座谈会中,嫂子学院几位骨干依次汇报,包括助教程小曼讲述“育儿共管试验班”的案例分享,军嫂刘素花代表发言自己如何从“怨妇”变“讲师”,还有几位转岗女性讲述学了电商技能后,自主创业、反哺连队家属经济的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不是喊口号,而是真实的“摸地气”经验。
沈云飞听完所有发言后,第一次正襟落座,沉声道:
“嫂子学院的做法,突破了我们对传统军属工作的思维定势。”
“你们把‘军属’从‘等待者’变成了‘参与者’,从‘情绪负担’变成了‘基层战力’的一环。”
“这是值得推广的模式。”
他看向沈知秋,眼神格外认真:
“我们要的不只是‘稳定’,而是有温度、有动能的军属群体。”
**
这句话,在场不少军官听完都轻轻颔首。
嫂子学院成立至今,不过一年,却已从一个“后勤创新试点”逐渐走向“全军基层建设参考模型”。
调研结束时,沈云飞提议在嫂子学院举行一次“小型成果观摩日”,邀请军区政治干部、高级军属代表共同参与,研究如何在各军区设立“军属情感与技能双建站”。
而这,意味着嫂子学院的模式,或将走出这片驻地,走向更广阔的军区。
**
顾战霆那天站在远处,一言不发。他看着沈知秋在人群中从容应对,神色从容,动作利落。
那一瞬间,他脑海里闪过的是:
那个几年前在医院长廊里沉默坐着、眼神空茫的沈知秋,已经不在了。
现在的她,已经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女军属领导人。
**
那晚,调研团离开后,嫂子学院院内久久未眠。
很多助教围着沈知秋问:“我们真的要走向全军了吗?”
沈知秋望着夜空,轻轻说了一句:
“咱们还只是个火苗,只是刚开始点亮。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开始。”
“嫂子学院要成为军属们心中的灯塔,就不能怕风大。”
她转身看向办公桌上的笔记本,那一页上写着她今天白天的记录:
“今天不再是别人走进我们,而是我们走向他们。”
她知道,嫂子学院的格局,已经开始发生质的转变。
不再是一个安慰的港湾,而是一个播种思想、播种力量的基地。
**
【嫂子电函计划·转型进展】
反馈率:首批回函率达到18.5%;
启动“远程电函小组联络人”制度,试点结对联系;
拟定“军属写作小组”,将部分回信内容整合为《她们的等待》特刊;
启动筹备“全军嫂子广播电台”构想项目,设立“军属之声”栏目。
**
而这场调研之后不久,嫂子学院收到了来自军委妇工委的一纸内部文件:
“考虑将嫂子学院‘情感教育+技能赋能’基层模式,纳入《军属力量建设专项计划》试点框架。”
这意味着,嫂子学院的模式,或将在未来三年内,在华东、华中、华南三大军区设立复制基地。
沈知秋看着那份文件,沉静良久。
她轻声说:“我们,真的要走向全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