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嫂子牌”火出圈了
这日一早,嫂子商队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
有人悄声说:“这布鞋一穿就不磨脚,还是嫂子牌的好。”
还有外地来赶集的游客特意打听:“嫂子牌的酸梅汤在哪儿卖?”
几个军嫂忙得脚不沾地,连烧水的柴火都快不够用。
连老李头也惊了:“这是卖啥呢,比供销社还热闹。”
“嫂子牌”的牌匾,在热浪中,显得分外精神。
二、市妇联再次邀约
中午时分,市妇联主任亲自登门。
她带来一个提案:“妇联在筹建‘妇女创业工坊’,想请嫂子牌为示范项目,开一家门店,走标准化、品牌化道路。”
她说得坦率:
“嫂子牌的东西有匠心、有口碑,妇联也需要这样的典型。”
沈知秋听完没有立刻答应,只说:“我得和姐妹们商量。”
妇联主任点头:“当然,这事咱们要慢慢谈,合则来,不勉强。”
三、嫂子们的动摇与激动
这个消息一传回去,嫂子们个个激动得不行:
“咱也能有门店啦?”
“以后别人买咱的东西,要排队进商场了?”
“我妈听说都不信,说我嫁个当兵的,还能当上老板娘。”
但也有人担忧:“要是办砸了呢?咱又不是城里人,也没资金,也不会管生意。”
嫂子们看向沈知秋,眼里满是期盼。
她沉吟片刻,说道:
“嫂子牌能不能做起来,不靠门面,而靠口碑。”
四、顾战霆的建议
晚上,沈知秋将妇联合作的事情告诉了顾战霆。
顾战霆坐在她对面,认真听完,才说道:
“开店是条路,但未必是最好的路。你得清楚,你们目前的优势是什么?”
沈知秋答:“是低成本、高质量、互帮互助。”
他点头:“对。所以我建议:先不急着开实体门店。可以试着做‘分摊式销售’。”
“什么意思?”她问。
“在每个部队家属区设一个销售点,不固定摊位,而是利用军属家里空出来的阳台、后院、小仓库,轮流出摊,统一品牌统一货源。”顾战霆缓缓道,“这样,你既保留了灵活,又拓展了渠道。”
五、“嫂子分舵”的设想诞生
第二天,沈知秋在小院里召集骨干开会,正式提出了一个概念:
“我们不急着开店,而是——开分舵。”
大家一听都愣了:“啥玩意?”
她解释:
每一个嫂子带头,带两三个姐妹,在自己所在小区或家属区建一个“小分点”;
货由中心统一配送,账目统一登记;
不进大商场,也不上繁琐货架,但有统一包装与标识;
保持嫂子牌的手作温度,同时建立区域性的口碑渠道。
嫂子们听完纷纷赞同,尤其是几个年纪大些的嫂子感慨:“这样,我们不用离家太远,又能做事挣点贴补,还能照顾孩子。”
六、小试牛刀·第一批分舵建立
很快,第一批“分舵”在五个军属家属大院设立:
后勤处家属院分舵:以做酱菜和针线活为主。
炮兵营家属院分舵:主打编织与毛线用品。
教导队家属楼分舵:以酸梅汤、糕点为特色。
新兵训练营周边摊点:走便捷速食小包路线。
妇联合作点试点摊位:融合城市市场模式,采集反馈数据。
每一个点都悬挂统一的“嫂子牌·分舵”牌子,使用统一账本、收据袋和宣传布。
分舵一开,嫂子们士气大涨,顾战霆笑着说:
“这真成江湖了。”
沈知秋打趣回:“嫂子江湖,你来不来?”
本章小结:
嫂子牌声名远播,引起妇联关注,提出合作开设门店;
沈知秋审慎评估,拒绝盲目扩张;
在顾战霆建议下,嫂子牌转向“分舵”运营模式;
第一批试点成型,军属家庭既保守家庭阵地,又逐步实现创收和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