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赵夫人的不甘心
军嫂积分制度推行已有一月,军属副业的氛围日渐浓烈。
但有人的脸色,却一天比一天难看。
赵连长夫人——孙淑琴,自从积分榜一公布,名字排在末尾,就气得连饭都不想做了。
她嘴上不说,背地里却开始四处抱怨:
“哼,这什么制度?分工也不公平!谁近沈知秋,谁得好处!”
“咱也干了不少活,咋就没积分?”
“别以为她有个当营长的男人,就能骑在我们头上!”
起初,还有人附和几句,但见沈知秋每周公布详细数据、工时登记、评分人都明明白白,渐渐就没人跟着她起哄了。
可孙淑琴心里更不平了——她觉得自己输得憋屈,明明才是军嫂圈里“资格最老”的一位。
二、幕后挑拨
孙淑琴开始暗中拉拢几位和她一样积分不高、又爱闲言碎语的军嫂,在背后散播流言:
“积分能当饭吃?”
“不过是拿个虚名,赚辛苦钱罢了。”
“要不是靠顾战霆撑腰,她早被人排挤了。”
还故意在手工组里当着新嫂子的面讲:“听说那些高分嫂子跟沈知秋都挺‘亲’的,不亲不高啊!”
这些话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在某些军嫂中滋生了不安和怀疑。
尤其新加入的几位嫂子,原本积极干活,听了风言风语后也开始观望、迟疑。
三、沈知秋冷处理
沈知秋并非不知这些事。
她收到组长汇报时,只轻轻点头:“不急,先观察。”
她知道,这不是孙淑琴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规则尚未彻底根植人心。
她没去“抓典型”或“公开批评”,而是选择用行动堵住悠悠之口。
她亲自走访每个副业小组,挨个和组长、新嫂子谈话,公开展示积分来源、评审流程,并设立匿名意见箱。
她还提出设“军嫂互助奖”,奖励那些主动带新手、解决矛盾的嫂子,激励军嫂之间合作而非斗争。
这套组合拳一打,军嫂们心中顿时有了底。
四、赵夫人当众挑衅
某日,布艺小组正在核算当月工时,孙淑琴冷不丁走来,当着众人问:
“沈嫂子,我想问问,我这月干了十五天,怎么只得了这么点积分?”
沈知秋回以微笑:“您的出勤记录是十五天,但合格产品只有八件,合格率略低。另外,您在三次组内互评中,得分均偏下,主要是合作态度一项被评‘差’。”
众嫂子一听,纷纷低头忍笑。
沈知秋话音不重,却句句在理。
孙淑琴脸一红,嘴硬道:“你说我态度差,谁评的?”
沈知秋从文件夹中抽出一张评分表:“组内互评,每人打分,我没动过一笔一划。您若有异议,可以申请复评,也可以看看是谁写的评语。”
孙淑琴顿时哑口无言。
五、幕后推动者显现
晚上,沈知秋收到顾战霆转来的消息。
原来孙淑琴背后,有人唆使她不断搅局,那人正是曾因副业分红被削权的“后勤科陈科长的爱人”。
沈知秋眸光一冷。
原来是后勤科那点旧账未了,他们不甘心被副业主导权抢走,便想着从“军嫂”层面瓦解沈知秋的威信。
顾战霆看着她:“需要我出面吗?”
沈知秋摇头:“不必,我自有办法。”
她不是只靠男人的“军嫂”,她能把自己的局布得更稳。
六、转败为胜:一场演讲
下周“军嫂工作例会”上,沈知秋临时加了一个环节——她亲自分享制度成果。
她站在讲台前,展示三个月以来副业收入翻番的数据、军嫂参与度增长率、积分排名前十嫂子的真实故事。
她特意请上两位原本在积分中游,如今跃居前列的嫂子,让她们讲讲变化。
最后她说:
“积分制度不完美,但它尽量公平。”
“我也不是制度的主宰者,而是这个群体的一份子。”
“如果有嫂子觉得我有偏私,欢迎监督我,甚至推选更适合的人。”
台下鸦雀无声,接着爆发出热烈掌声。
连最初观望的嫂子们,也纷纷表示支持。
七、孙淑琴服软
几天后,孙淑琴悄悄来到沈知秋的住处。
“那个……积分制,我想重新报名做评估员。”
沈知秋抬眸看她:“是想参与制度,还是想拉回脸面?”
孙淑琴讪讪地笑:“都有吧……不过我真服了你。”
沈知秋点头:“欢迎你回来。但以后不要再搞小动作,军嫂圈是大家的,不是斗法场。”
孙淑琴叹了口气:“是我钻了牛角尖。”
她转身离去,背影比来时沉静许多。
八、军嫂圈更稳固了
这一场“质疑风波”后,积分制度不仅没崩,反而更加牢固。
嫂子们自发提议成立“军嫂民主监督组”,定期审查评分机制。
沈知秋笑着点头,把这个提议整理上报。
她知道,她不是要成为军嫂的“老大”——她只是想建一个能人人参与、人人得益的系统。
而现在,这个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
本章小结:
孙淑琴因积分落后暗中挑事,散播流言;
沈知秋冷处理、公开制度、推动信任;
背后反派浮现,为后续冲突埋下伏笔;
她巧用舆论和群众力量,稳固制度基础;
积分制度走向更成熟,军嫂团结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