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到军区,她成了“名人”
沈知秋回军区还不到一天,就发现整个军嫂营地的氛围变了。
原本只是点头之交的军嫂们,纷纷上前打招呼:
“知秋姐,听说你在山路上救了好几个伤员?”
“你真厉害,那地方我都不敢去坐车!”
“是不是你自己一个人把伤员都处理了?太神了吧?”
沈知秋有些哭笑不得:“大家别听他们瞎传,都是些小事,刚好我有点应急常识而已。”
可军嫂们哪里听得进去这些客气话,已经开始在背后称她为“神医军嫂”。
顾战霆听到这个称呼,嘴角都抿着笑,但还是一本正经地说:“少往外面跑,名气再大,不如平安重要。”
二、后勤科来人传达军委信件
第三天早上,军区后勤科派人专程来营地找沈知秋。
带头的是军区副政治处的一位科长,姓王,一见面就满脸笑意地递上一份红头文件。
“沈同志,这是你上周临危施救、沉着冷静的事迹被镇政府写入报告后,层层上报,军委领导批示:军属榜样,值得表扬。”
沈知秋一愣,下意识地双手接过那封印有军委红章的荣誉通报信,眼前那一排大字赫然入目:
“特此表彰:沈知秋同志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展现出军属坚韧品质与应急能力,堪为模范军嫂之楷模。”
王科长补充道:“这份表彰信将由军属管理委员会抄送至全军区,还会挂在军嫂营地荣誉墙一周。”
“……挂到墙上?”
“对,榜样嘛,让大家看看,军属也能立功。”
沈知秋微微发懵,这种正式渠道的荣誉,是她前世从未奢望过的。
三、顾战霆:“我媳妇,争脸。”
当天下午,全军区大礼堂召开小型表彰会。
军嫂们齐聚一堂,一边羡慕地看着沈知秋手中的荣誉信,一边嘀咕着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赵连长的夫人柳芳在人群里阴阳怪气地低声嘀咕:“哼,不就救几个人么,至于这么张扬?”
可没人接她话茬,连原本跟她要好的几位军嫂都只点头含糊。
军区的老政委亲自上台宣读了沈知秋的事迹,最后还加了一句:“榜样不是身份决定的,是行动决定的。”
表彰结束后,顾战霆在大礼堂外默默地站着,等她出来。
他穿着笔挺军装,整整比旁人高一头,眼神笃定,看她的目光带着炽热。
“顾战霆,”沈知秋晃晃那封信,“我是不是给你争脸了?”
顾战霆低头,在她耳边轻声说了句:
“不,是我媳妇,光是站在那里,就够我骄傲一辈子。”
四、身份地位悄然升高,军嫂们的态度转变
这份荣誉信,不仅仅是一纸表彰。
在军属群体中,它意味着沈知秋的地位再上一个层级。
从“手工班的负责人”变成“官方认可的模范军嫂”,她的话语权、自主权乃至组织力都大大提升。
很快,后勤处找她谈副业试点事宜;妇联组织找她做军嫂交流会主持;连炊事班的班长都主动来请教蔬菜调配方案。
连一向高傲的赵连长夫人,也不得不当面道:“沈嫂子,以后手工班有事,我也能出份力的。”
沈知秋笑着点头:“欢迎。”
但她心里明白——这是她用命换来的尊重,不是别人随口给的。
五、她的目标,从未改变
当天晚上,顾战霆忙完事务回到营房,看到她正坐在床边记录什么。
“还不休息?明天要汇报副业情况了。”
“我在写流程草案。副业做大了,得系统管理才行。”
她递给他看,是一套简明扼要的“手工班积分制、收益分红制度草稿”。
顾战霆看了一眼,笑得深邃:“知秋,你是真的打算,把这军嫂副业,当成一辈子的事业来做了?”
“是啊。”她毫不迟疑。
她不是为了风头而做,而是为了在军属这条路上,走出一个新方向——能挣钱、能养家、还能受尊敬的方向。
这是她,作为重生者,真正想要创造的价值。
本章小结:
沈知秋因车祸施救行为被上报,获军委荣誉信;
荣誉信成为她军属身份跃升的契机;
军嫂们态度转变,军区开始重视她的意见;
顾战霆感到骄傲,两人感情进一步升温;
沈知秋确立了“系统化经营副业”的下一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