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声传来
军区的决定刚下达,嫂子学院便成了焦点。
不仅地方上盯着,连部队里的士兵们也传开了:“嫂子们厉害啊!做的衣裳还能拿到展会上卖。”
很快,新的麻烦找上门。
两家地方工厂派人登门,说得格外客气:“嫂子学院做衣裳手艺精细,咱们可以合作。嫂子们只要负责加工,原料、销路我们包了,挣得稳稳的。”
这话一出,院子里议论沸腾。
“要是答应了,咱们可就不用为销路发愁了!”
“代工活也轻松啊,按件拿钱,稳妥。”
“可……那不就是给人打工吗?是不是掉价了?”
嫂子们的心思一下子被搅乱。
——
二、分歧
晚上,嫂子们聚在一块儿,越说越分裂。
一派人觉得:
“咱们本来就没多少门路,代工能挣到钱,比啥都实在。”
另一派坚持:
“咱们嫂子学院不是为了打工才办的,咱要有自己的东西,不能光给别人做嫁衣裳。”
眼看火药味越来越浓,嫂子们几乎吵了起来。
“你们是嫌钱脏还是咋的?现在手头紧得很,谁不想改善生活?”
“那你们就愿意一辈子被人压着?咱辛苦做工,最后赚大头的还是别人!”
屋子里吵得不可开交。
——
三、赵玉华的抉择
赵玉华一直没插话,只是静静听着。
等到大家吵得嗓子都哑了,她才慢慢开口:
“你们说的都没错。代工能赚钱,走原创能出名,但咱们得想清楚:嫂子学院是为了什么?”
她顿了顿,把手里的账本摊开:
“这几个月,咱们的收入不是最多,但已经能维持。嫂子学院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别人给的合同,而是咱们自己想办法,一步一步做出来的。”
嫂子们安静下来,听她继续说:
“如果咱们现在就转去做代工,短时间内确实能轻松,可一旦别人撤了呢?嫂子学院就彻底没了根。到时候,咱们连自主的机会都没有了。”
她的眼神一亮,声音坚定:
“我宁愿走得慢一些,也要走出咱们自己的路。咱嫂子学院,不该只是‘被安排’,而是要‘自己选择’。”
——
四、嫂子们的觉醒
赵玉华的话,让很多人陷入沉默。
有人低声说:“可是走原创,咱真行吗?咱们懂啥叫原创?”
赵玉华笑了笑:“原创不一定非得高大上。咱们的原创,就是结合嫂子们的手艺,做出独一份的东西。别人模仿不了,因为这里面有咱们的心思和故事。”
另一位嫂子忽然想起:“对!像上次那批军绿色外套,买的人就是冲着咱嫂子学院的名字。”
慢慢地,更多嫂子点头。有人叹口气:“说实话,我也不甘心一辈子给别人打工。”
“玉华说得对,咱们得留下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一夜,嫂子们终于达成了共识。
——
五、嫂子学院的新方向
第二天,赵玉华召集大家,把方案写在黑板上:
不接纯代工活,但可以与工厂合作,争取技术支持或材料供应;
推出原创系列,先从最熟悉的军绿色、工装风做起,逐渐打出“嫂子学院”的特色;
设立嫂子品牌小组,负责设计、宣传,嫂子们轮流上阵;
与部队沟通,争取把嫂子学院的产品纳入军区后勤供应,哪怕先从小范围试点。
嫂子们听完,一个个眼睛发亮。
有人兴奋地说:“玉华,这下咱们可真要闯出名头了!”
有人也激动:“以后说起嫂子学院,就不只是个缝纫作坊,而是有自己牌子的!”
赵玉华望着嫂子们的笑容,心里也有一股热流涌上来。
她暗暗想:
——嫂子学院的路,已经越走越清晰了。
只是,她也清楚,这条路绝不轻松,等待她们的,可能是更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