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厂长答应合作的第二天,赵玉华就召集嫂子学院核心骨干开会。
这次她没有只谈军需单线的合作,而是直接摊开了两条路线图——
一条是军需订单线:以省军需厂为代工厂,嫂子学院提供设计、质检和部分培训,确保军需品质稳定,逐步形成长期合同;
另一条是地方市场线:利用嫂子学院的裁剪与设计优势,开发适合地方百姓的耐穿、保暖、实用服饰,直接在各县镇销售。
“军需是稳定的收入,地方市场是未来的增长。我们不能只吃一口饭。”赵玉华语气笃定。
嫂子学院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在每一件出厂的作训服、棉衣以及工作服上,都要精心缝制一个统一的小布标——“嫂子作坊”。这个小布标不仅设计简洁大方,而且在其下方还绣着一排整齐的小字:嫂子学院出品。
然而,对于这个决定,有人提出了担忧:“这样做会不会被人指责是在搞‘个人名声’呢?”面对这种质疑,赵玉华只是微微一笑,她解释道:“这并不是为了个人名声,而是一种品牌的建立。军需厂有自己的厂牌,我们嫂子学院同样也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没有一个明确的名字,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口碑。”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的可行性,赵玉华挑选了两个县镇作为试点。她将嫂子学院在军需服基础上改良出的“耐磨工装”带到集市上去售卖。这些工装不仅价格比城里百货便宜三成,而且料子十分结实耐穿。结果令人惊喜,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所有的工装就被抢购一空。
更让人高兴的是,有几位老顾客当场对这些工装赞不绝口,他们纷纷表示:“在城里根本买不到这么实在的布料,你们嫂子学院做的衣服真是太棒了,穿三年都不会破!”
军需单在稳步推进,地方销售也渐渐有了名气。
嫂子学院的学员们第一次感受到——手里的剪刀和针线,能换来的不只是家里的口粮票,还有真金白银的票子。
更重要的是,这些女人们开始逐渐拥有了自信,她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不再依赖男人。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地方,她们都坚信自己能够撑起一个家,照顾好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正当嫂子学院声名鹊起的时候,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也随之而来。镇上原本做服装的小作坊老板,看到嫂子学院的生意越来越好,心生嫉妒,便开始在背后散布一些不实的言论。
“嫂子学院不过是仗着和部队的关系才抢走了我们的生意,她们根本没有什么真本事!”小作坊老板这样说道,试图抹黑嫂子学院的声誉。
不仅如此,还有人匿名给军需厂寄信,质疑嫂子学院的资质。他们暗示说,让一个“私人单位”参与军需生产是不安全的,可能会影响到军需品的质量和供应。
赵玉华得知了这些风声后,嘴角微微一抿,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笑容。她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而是一场关于声誉和地位的保卫战。
“看来,有人开始害怕我们了。”赵玉华心想。她知道,接下来的日子里,嫂子学院不仅要面对生意上的挑战,还要应对这些恶意的攻击和诋毁。但她毫不畏惧,因为她相信嫂子学院的实力和信誉,一定能够战胜这些困难,证明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