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嫂子学院”走进军校,第一堂课结束后,沈知秋收到了几十封感谢信。
这些信,大多是学员家属写的,有的稚拙,有的热情,但有一封信,被她反复读了三遍,甚至复印下来贴在了学院办公室的白板上。
署名是:“马笑笑,一名新晋军嫂”。
信里写道:
“沈老师您好,
结婚前,我是省重点中学的英语老师,收入稳定,生活规律,爸妈把我宠成了小公主。
结婚后,我的丈夫被分到边防站,一个月只能打一次电话,我一个人搬到他老家的县城,成了‘军嫂’。
起初,我满脑子是浪漫,是战士归来、鲜花和敬礼。可现实却是:我一个人买菜做饭,被人叫‘外地媳妇’,去找工作被说‘你老公是兵,能安心干?’
我的头衔,从‘老师’,变成了‘他老婆’。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刷到了嫂子学院的视频,看见您说:
——‘军嫂不是附属品,她们是另一种战斗力。’
那一刻我眼泪就掉下来了。”
沈知秋读到这里,已经有些动容。
继续往下看:
“我后来报名了嫂子学院的远程课程。
学习手工课,做了个小拼布包,送给我婆婆,她第一次夸我‘手真巧’。
我又上了‘如何和陌生社区打交道’的课程,主动报名做小区防疫志愿者,渐渐有人认识我,不再只是‘那个军人的媳妇’。
上个月,我和小区里三个军嫂一起开了个线上读书会,名字叫‘她们也上战场’。
我们读的是《隐秘的角落》、是《解忧杂货店》、是《女兵日记》,也读你写的《后方笔记》。
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
原来,我不只是等待,不只是牺牲。
我是军婚的另一半,是站在风里的女人。”
沈知秋轻轻合上信纸,眼眶微红。
她没有想到,一个远在边境的年轻女孩,仅凭几节网课和一点点社区实践,就能点燃自我价值的火焰。
而这封信,不止她看见。
**
几天后,在一次军属座谈会上,顾砚东亲自把这封信念了出来。
底下的军属听完,掌声如雷。
有一个军嫂站起来说:“这封信里写的,就是我现在的状态,原来我们不是一个人。”
另一个人红着眼说:“我也看不起过自己,觉得在家带娃是浪费时间。现在我觉得——这是修炼,是蓄力。”
**
沈知秋乘势提出一个新计划:
“嫂子学院准备启动‘军属成长地图’项目,未来会设立三个核心模块:
身份认知:打破‘附属品’思维,树立正向角色认知;
能力开发:技能+创业+心理+教育全方位课程包;
影响力输出:培养军属意见领袖、社区讲师、跨区引导人。
我们要用三年时间,把‘嫂子学院’打造成全国性的军属成长孵化平台。”
这番话,在会议结束后,被顾砚东记录在报告中,作为“部队军属体系建设”的建议方案之一。
他向上级建议:“嫂子学院,不仅能提升军属幸福感,还能在未来部队改革中,构建‘家属共同作战系统’。”
这不是一句空话。
**
会议后不久,一位来自西部战区的军嫂专程来找沈知秋。
她说:“沈老师,我们那里没有嫂子学院,能不能开一间线上分部?”
沈知秋反问她:“你愿不愿意做负责人?”
那军嫂一愣,接着一咬牙:“愿意!我做!”
沈知秋笑了,像是当年自己第一次“接单”的时候。
她递过去一份资料表,上面写着:
【嫂子学院地方联络人申请表】
要求:
具备组织沟通能力
熟悉本地社区、军属情况
有基础电脑操作能力
最重要的一条:愿意做“种子”——哪怕暂时没人跟,也能自己先种下第一颗苗。
军嫂接过表,写下自己的名字,一笔一划。
沈知秋知道:
“嫂子学院”,正在一点点变成她当初梦想中的模样——
不只是一个地方、一间教室,而是千千万万个后方小家的灯火,一盏接一盏地亮起来。
**
当晚回家后,沈知秋把马笑笑的来信重新打印了一份,贴在了自家厨房门上。
顾砚东走过来,看了看,没说话,只是从背后抱住她,在她耳边低声说:
“你点燃的不是一个人,是一群。”
她轻轻应了一声:
“我知道。她们,就是我当初没成为的人。”
风,吹动窗帘。
这个夜晚静静的,却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