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嫂子学院首次走进军营:大胆尝试,意义非凡
在嫂子学院西南边防行引发轰动之后,一项全新的试点合作也悄然启动。
嫂子学院与某军区达成共建计划,开启“军营融合示范课程”试点。
这次,她们不是为嫂子开班,而是首次走进军营,为现役女兵、女文职授课。
沈知秋亲自挂帅,组织了一支由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技能培训导师组成的“特训队”。
目标很明确:
“军嫂能强大,女兵也不弱。嫂子学院,不只服务‘妻子’,更服务‘她力量’。”
二、开放日当天:军营与嫂子学院首次“破圈碰撞”
军营开放日这天,嫂子学院的讲师们一早就到。
她们带来的,不是剪纸、厨艺、刺绣这类传统嫂子项目,而是:
个人理财与投资启蒙;
公务文案写作强化班;
心理情绪疏导沙龙;
高原环境下的女性健康科普;
应急护理和自我防卫培训……
刚开始,一些老连长还皱眉:“这些女兵不需要这些花里胡哨的。”
但很快,他们就被打脸了。
三、最受欢迎的课:理财和文案写作爆满,女兵挤爆教室
理财课一开场,主讲老师就被团团围住。
“老师,部队工资除了寄家里,还有没有什么安全的理财方式?”
“我存了三万块,不想全放在银行卡里,能不能学点稳妥的投资?”
而文案课上,许多负责军营公众号的女兵争相举手提问:
“我们平常写稿都是套模板,能不能教我们真正打动人心的写法?”
沈知秋站在后排,默默记下每一个需求,心里震撼不已:
“原来,她们也有那么多渴望学习的火苗,只是没人点燃。”
四、心理沙龙:第一次,在部队里听见女兵的“心声”
嫂子学院的心理讲师设置了一个“匿名树洞角”:
——每位女兵可以匿名写下自己最想说、最难说的一句话,投进“情绪邮箱”。
三小时后,邮箱爆满。
有人写:
“我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不知道是不是背叛。”
有人写:
“每次来月经都痛得发抖,但我从来没请过假。”
有人写:
“我妈催我回家结婚,我还不想嫁人。”
有人写:
“我只是想,有人能听听我说话。”
沈知秋看着那些纸条,一张张看下去,眼眶渐渐湿润。
“嫂子学院,从来不该只面向已婚女性,我们该做的,是服务所有军属女性力量。”
五、一个女兵的提问:嫂子学院,是不是也欢迎“未婚女兵”?
课堂结束后,一个长得清秀干练的小女兵追上了沈知秋。
“沈主任,我可以问一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
“嫂子学院,是不是只为‘嫂子’开的?我……我还没结婚,但我也想学,想提前准备。”
沈知秋一愣,随即笑了:
“当然可以。嫂子学院从来不拒绝任何愿意成长、愿意担当的女性。”
女兵低头笑了笑,轻声说:
“我未婚夫在前线,他说嫂子学院是个神奇的地方,他说,他想娶一个能配得上军装的妻子。”
沈知秋看着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六、部队领导惊叹:嫂子学院的课,女兵上出了“自信”
军营领导本来还有些犹疑,但当他们看到:
女兵课堂后敢站上讲台,侃侃而谈;
教务员拿着表格说:“我们要固定课时”;
原本羞涩的小战士主动报名“心理自助组”……
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慰问性培训”,而是一次深度赋能。
连长拍了拍沈知秋的肩:
“嫂子学院,真能教人变强啊。”
七、项目落地:嫂子学院“军中课堂”正式列入常规计划
就在这次开放日结束当晚,嫂子学院与部队方签订了长期合作备忘录:
每季度安排一次进军营教学,重点面向女兵、女文职、军属子女开课。
从此,“嫂子学院不只是嫂子的学院”,成为军中女性口口相传的一句话。
本章小结:
嫂子学院首次走进军营女兵群体;
女兵们展现强烈学习愿望,尤其关注理财、文案、心理健康;
“情绪邮箱”揭示女兵真实情感困境;
一位女兵提问引发沈知秋反思——嫂子学院的边界在哪里?
最终,“军中课堂”项目成功落地,嫂子学院服务对象再度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