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境体系的完善,让多元宇宙的整体实力大幅提升,但偏远小世界的修行资源匮乏,修士们难以接触到元初道种,逐渐出现了“平衡断层”——部分小世界的低境界修士因无法学习跨境融合术,面对残留的混沌能量侵蚀时,防御能力远不如核心世界。太初鼎监测到,三千多个小世界中,有近百个已出现气感境感知被污染、金丹平衡膜异常的现象。
“不能让任何一个世界掉队。”林尘决定实施“元初普惠计划”,选拔已掌握跨境融合术的修士组成“平衡救援队”,前往小世界传授基础元初之术,同时净化残留的混沌隐患。救援队按境界搭配:
- 每组由一名元初境雏形修士带队(多为合道境或混元境突破者);
- 配备两名元婴境修士,负责传授魂核共生术;
- 三名金丹境修士,指导能量平衡膜的跨境应用;
- 五名气感境修士,帮助当地修士修炼元初感知的基础形态。
法海带领的第一支救援队,前往的是“枯荣小世界”。这个世界因法则偏向“生灭交替”,气感境修士的感知极易被“枯”属性影响,变得迟钝麻木;金丹境能量则常因“荣”属性爆发而失控,平衡膜破裂的概率是其他世界的五倍。更严重的是,世界深处的“枯荣泉”已被混沌能量污染,泉水流经之处,植物会在瞬间经历枯萎与繁茂的循环,最终彻底坏死。
“根源在于感知与能量的‘极端化’。”法海观察后发现,当地修士修炼时过于强调“枯则全枯,荣则全荣”,忽略了中间的平衡态,“就像气感境感知不能只聚焦一点,枯荣法则的融合也该有过渡。”
救援队立刻展开工作:
- 气感境修士阿竹传授“过渡感知法”,引导当地修士在枯荣交替时,用感知捕捉中间的“平和瞬间”,以此打磨元初感知的基础;
- 金丹境修士叶问心改良平衡膜,加入元婴境的韧性纹路,让能量在爆发时能自动收缩,避免平衡膜破裂;
- 法海则亲自净化枯荣泉,他运转多系法则共生术,让佛修的净化法则与枯荣法则形成“生灭平衡阵”,阵中,混沌能量在枯与荣的交替中被自然中和,转化为滋养泉水的本源能量。
但救援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枯荣小世界的守界者是一位固执的元婴境修士,他认为外来的元初之术会破坏世界的原生法则,暗中阻挠救援队的工作——在阿竹传授过渡感知法时,他故意引动枯荣泉的能量,让感知训练的环境突然从枯转荣,导致三名当地修士的感知出现撕裂,灵觉短暂失明。
“原生法则与元初之术并非对立。”法海找到守界者,两人展开一场“平衡对决”:守界者引动枯荣法则,试图用极端能量击溃法海;法海则运转元初法则,在枯时融入一丝荣的生机,在荣时保留一点枯的内敛,最终守界者的能量因无法极端爆发而耗尽,心服口服。
守界者的转变让救援效率大幅提升。在他的配合下,过渡感知法在气感境修士中普及,金丹平衡膜的改良技术也传遍各修行部落。一个月后,枯荣小世界的混沌污染率下降了七成,当地修士已能自主处理小规模的能量失控事件。
另一支由秦风带领的救援队,在“镜影小世界”遇到了不同的挑战。这个世界的修士擅长镜像复制术,却因此导致“自我认知混乱”——元婴境魂核常分不清自身与镜像的法则,在魂核共生时出现“身份排斥”,共生成功率不足三成。
秦风结合自身双系感知的特点,创造出“镜像锚定法”:让修士在修炼时,始终用元初感知锁定自身的气感本源,以此作为区分自我与镜像的“锚点”。即使镜像复制出完全相同的魂核,只要锚点稳固,共生时就能自动识别本体法则。
镜影小世界的修士掌握此法后,魂核共生成功率提升至八成,他们甚至开发出“镜像跨境术”——让镜像承担部分金丹能量的运转,本体则专注于元婴魂核的韧性控制,两者配合能发挥出超越同阶的战力。
半年后,元初普惠计划初见成效。受援的近百个小世界中,70%已建立基础的跨境融合体系,气感境与金丹境的协同防御能力提升了三倍,混沌隐患的爆发频率下降了九成。更重要的是,小世界的独特法则为元初境体系提供了新的灵感——枯荣小世界的生灭平衡、镜影小世界的镜像协同,都被纳入《元初平衡大典》,让元初之道更加丰富多元。
林尘在万界联邦的总结会议上,宣布成立“小世界发展联盟”,由核心世界与小世界的修士共同管理,确保元初之术能持续传播。苏瑶则提议在九境元初塔旁建造“万法阁”,专门收录各小世界的独特法则,供修士们研究借鉴。
“平衡之道,从来不是单一的标准,而是万法的共生。”林尘望着联盟成立时亮起的万道法阵,阵中,核心世界与小世界的法则如同星辰般交相辉映,“元初境的终极,或许就是让每个世界、每个修士,都能在平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随着普惠计划的深入,多元宇宙的修行版图愈发完整。而那些隐藏在更偏远角落的小世界,也开始主动联系万界联邦,渴望学习元初之术——这意味着,平衡之道的种子,已真正撒向了多元宇宙的每一个角落。